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两岸真的越交流越疏远吗?

2016年08月12日 10:28:00  来源:海外网
字号:    

  近日,一篇题为《两岸越交流越疏远?》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并未对两岸之间交流现状作出判断,但是这位台籍作者认为,为了防止两岸在交流中疏远,除台湾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作为,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也应该担任起两岸沟通的桥梁。

  那么,两岸交流现状究竟如何?海外网为此专访长期活跃在两岸交流前沿的两位学者: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汪明生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黄宗昊研究员。

  作为有二十多年两岸人员交流经历的老人,汪明生对大陆经济起飞前和起飞后两岸民众心态的变化有着清晰的体会。他回忆说,在2000年之前,大陆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台湾,但是到现在,大陆很多地方的发展水平都不比台湾落后甚至超过了台湾,大陆的信心和底气出来了,对台湾也没那么“依赖”了。大陆现在面对台湾时的心态,和2000年之前是很不一样了。汪教授提到的这一时代变迁,仅从台湾综艺节目、台湾电视剧被大陆反超就可看出冰山一角,要知道之前台湾电视剧几乎可以“霸占”大陆电视屏幕,后来却是“中国好声音”、“甄嬛传”、“琅琊榜”风靡台湾。

  汪明生更是具体分析了马英九时代在两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提到,李登辉、陈水扁在20年里都在一边“去中国化”一边激化两岸矛盾。到2008年马英九上台时,台湾多数人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对两岸多开放、多交流也抱有很大的兴趣,台湾民众大多不想两岸之间延续陈水扁时期的矛盾对抗局面。虽然这是马英九大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最好的时机,不过马英九第一任期内对两岸交流态度相对保守,步子不够快。他任命绿营人士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就是一个例子。陈文茜也曾在2012年“大选”马英九胜选之夜的台湾电视节目上很犀利地指出,马英九第一任期在两岸交流上设置了一些不当的障碍,陈还开玩笑地说这明显是在阻挡人们到大陆赚钱。到了2012年以后的第二任期,马英九对两岸的交流力度、开放力度加大,但是台湾社会对此的期待、对他的信任已经大不如从前,其实他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从2012年到2016年,台湾社会越来越走向马的对立面,以前作为马最重要政绩的两岸关系也受到波及(比如2014年3月的“反服贸”运动)。

  基本每年都会来大陆交流的汪明生教授还感慨,岛内一部分年轻人有信心、有兴趣来大陆,而另一些人则想法相反,来大陆的常常来,多数是一些熟悉的面孔,不来的想让他来是越来越困难了。他认为,这二十多年台湾人的闭锁心态其实没有改变。

  至于两岸交流的成果,汪明生认为还是很重要,虽然之前两岸交流的效果有限,但还是应该多去推动,只是要想办法做的更细致、更深刻,减少流于形式的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黄宗昊研究员的看法则显得乐观一些。他认为交流问题可以从“两个辩证”的视角来看,一是人心变动,二是时间长短。就人心变动来看,离得远了觉得发展前景不佳所以想靠近(陈水扁执政时期),靠得近了又觉得“没安全感”所以想拉远(马英九执政时期),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没有超出合理预期,所以进入蔡英文执政时期发展下去,很可能又会逐渐进入类似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想靠近的阶段了。

  “越交流越疏远”的矛盾,在短期内可能出现,正好是由马英九时期进入蔡英文执政时期的特殊现象,一旦将时间拉长加以观察,就会发现此种矛盾的摆荡幅度将逐渐缩小(人心变动的幅度缩小),慢慢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短期会有矛盾,但长期会逐渐稳定一致。

  至于原因,黄宗昊解释说,因为马英九执政的八年已为两岸交流奠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交通的便利性(直接通航)上。陆生来台了解台湾社会,也让台湾社会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台湾人才很喜欢到大陆就业,涌向大陆寻找机会,构成了多元缤纷的绚丽图像。

  在交通的便利性不变,大陆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前提下,台湾人才涌向大陆是台湾近期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基本上也是不可逆的。这些来大陆的人中,大多对两岸关系持正面肯定的立场。

  至于这几年绿营的各种杂音和令人吃惊的言行时常成为媒体热点,黄宗昊认为以台湾政治特点来看,只要争取到超过50%的台湾民意支持就可以了,不需要所有台湾人都不发出杂音,“深绿”就让他们“深绿”吧,无视就好。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无须将“越交流越疏远”的短期矛盾无限放大,长期来看仍然可以乐观看待两岸交流的前景。(文/刘国民)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