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报》17日社论说,台湾教育制度的改变,无非是希望给下一代无忧的念书环境,好培养他们成材。可是教改推动后的“人人有大学可念”,反而成为助长阶级对立,让私立大学仇视公立大学获得优渥补助。这样的改变,难道还要持续下去吗?
文章说,台湾政党轮替的好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前朝的政策拿出来痛批一番,却从未考虑政策的一贯性,今年5月是台湾第三次政党替兑现时刻,此时争取政务官的要角,无不站出来痛批不当的政策,却未思量这个现象存在已久,难道过去没有人去想、去改变,而是一直在摆烂吗?
台湾教改已经过了20年,绿政党都曾经主政,也力推教育改革方向。其中不变的政策就是希望人人有大学可念,也就是高等教育普及,这与原始联考制度下的精英教育,本来就不是同一线上的事。
如果要普及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向自然是要偏向“公共模式”,让人人能用比较低的学费念书。台湾的教科文预算无法提供这么多的经费,于是台当局鼓励私人兴学,然后用“教学卓越”等名目补助私校经费。
这个动作,让台湾大批私立的高职争取升格技术学院、再转型为技职或综合大学,形成今日公私立大学超过158所、就算所有高中生全部念大学,还有学校招不满学生。
根据台当局“教育部”资料,台湾大学生73%就读私立大学。其中低所得家庭即使考上大学,进入公立学校的比率仅19.57%。整体而言,社会经济优势家庭子女,较容易在现行升学制度下进入名列前茅的公立大学,而社会经济相对弱势家庭子女,则大多念私立大学。
台当局美其名鼓励念书,念私校可以办理助学贷款。大学4年外加研究所2年,至少要借贷百万元(新台币,下同)。如今就业市场不佳,就算拿到比22K高的30K薪资,这些青年学贷子弟,前4年的工作所得,几乎要还给当局才换得自由身。
在这样经济压力下,扛着学贷念大学,对弱势家庭而言,根本没有意义可言,更甭谈想靠教育来翻身的可能。
教育制度的改变,无非是希望给下一代无忧的念书环境,好培养他们成材。可是教改推动后的“人人有大学可念”,反而成为助长阶级对立,让私立大学仇视公立大学获得优渥补助。这样的改变,难道还要持续下去吗?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