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花学运”即将落幕。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评论说,这也是社会另一个反思的开始,台湾需要什么?年轻人在想什么?以及当今拥有资源的世代,该为年轻世代做些什么?各界应在学运的激情过后,共同思考如何造就好环境,为年轻人点灯、铺路。
全文摘编如下:
太阳花学运出关,进入社会播种。这也是社会另一个反思的开始,台湾需要什么?年轻人在想什么?以及当今拥有资源的世代,该为年轻世代做些什么?
20余天的学运中,各方激烈的争论虽然针锋相对,但是其中有一股相同的声音,就是大家都认同台湾要走出去,不能死守岛上的有限资源与市场,年轻人也才有未来。大家要讨论的,只是用什么方式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价值链中,做什么样的工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带动台湾成长,为台湾与人民争取更多机会。
这让我想起,我们这个世代年轻时,“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的风潮。那也是一个许多有志之士主动想要走出去向外取经、大展身手的年代。只是受限于语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习社会科学、商业、管理的学生,多半回台湾发展;留在当地的人,则多是学习理工、技术相关领域的学生。日子久了,我们发现,留在美国的科技业人士并不容易在主流社会占居高位,影响力有限。
其中也有人选择回国创业,带动台湾的科技业成长。只是我们多半以技术取胜,没有受到创意与营销、经营管理的太多启发,过了产业高峰,就难以脱离代工的命运,数十年过了,发展仍受局限,甚至有人责备产业难以升级。
新的这一代,比我们更想要、也更需要走向世界。做为“过来人”,我们不但不希望他们只是担心会否在全球化中失业、台湾会不会被边缘化,更期许、也祝福他们能有机会多发挥才华、拥有更高的视野、取得领导力,提升台湾的地位与成长。
但这不是各方争辩后,就会自然发生。这需要各界在学运的激情过后,共同思考如何造就好环境,为年轻人点灯、铺路。
新世代的信息充分,行动迅速,已经有很多人等不及,开始跃跃欲试迈向国际职场。近两年来,愈来愈多台湾年轻人因为面临失业或22K收入的窘境,选择出国工作。其中有不少人担任从事苦力的低阶劳工,愿意吃苦、尝试的精神可佩,但也很令人心疼。
事实上,他们未必需要如此离乡背井。如果走入台湾乡间,可以发现台湾还有许多可供进一步开发、建设的空地;需要升级的基础建设与规画得更美的城市乡镇风貌;更不用说有许多闲置的工业区、厂房。无论是制造或服务业,都有得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与人力资源,成为台湾人施展身手、练武功的舞台。我们需要的,是设立目标,整合相关资源,一起创造更多价值与远景。
在种种可为之事中,我们尤须着力于攸关台湾未来发展的年轻人。最近美国加州洛杉矶市长贾西堤(Eric Garcetti)提出未来的四项发展重点计划,第一项就是要让未来的工作力、能力组合和该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结。他们不高空喊口号,付诸行动邀集当地知名、有代表性、得长久耕耘的企业共同努力。例如,结合迪斯尼与花旗基金会,为14~24岁在学或准备进入社会的新鲜人打造1万个暑期实习与工作计划,做为年轻人与洛杉矶未来发展的重要接轨。
以此为镜,如果台湾的年轻人对海外企业有吸引力,值得他们飘洋过海来招募人力,当局与企业也愿意进一步在此发展与成长,我相信我们有许多条件与资源可以大有所为。
在学运期间,有一则新闻分析的标题令人心惊:“学子闹学潮,爸妈迎失业潮”。有人怕开放市场,台湾终将迎接失业潮;也有人害怕不开放,台湾与国际市场绝缘,遭遇的是比失业更惨的结局。
两种推论都太悲观。我们应该有信心与勇气,不担心参与开放后机会流失,反而将参与世界竞局视为值得迎接的挑战、我们得以“开疆辟土”的机会,不断自我突破、创造更好的产业与经济环境。如此一来,我们的下一代也才有舞台与自信,得以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告别今天的担忧,改写台湾的未来。(作者为资深企业经理人)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