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这个时代对不起年轻人吗?

2014年03月10日 09:5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最近台湾某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的名嘴写了篇“社会对不起年轻人”的文章,引起社会广大回响,讨论层次已从“高房价害得年轻人不敢奢望前途”的因果舌战,升级到社会主义vs.自由主义的思想对抗。台湾《工商时报》9日社论说:我们无意介入正反辩,因为骂当局的言论已经够多;况且当局该大或该小,是个复杂纠结的课题,无法像宣告绝对真理般铁口断定。

  我们比较担心的,是年轻人面对未来的态度,如果任由失败主义蔓延,等于未战先降,不论蓝绿谁当家,台湾前途都堪虞。因此,我们要特别提醒,年轻人固可不断将台当局当成“出气筒”,但怨天尤人无法解决个人困境。不管社会对不对得起你,都不能成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不管时代再怎么变,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这才是不变的真理。

  时代当然不断在变。距离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发表“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传世名言,忽焉已过了53年。这段旨在激发美国人爱国情操的就职演说,曾经脍炙人口,但今人读之,若不能回到冷战的历史脉络,而仅就字面很难理解。

  我们之所以强调回归“历史脉络”的重要性,实有感于当前有关世代剥削的种种争辩,不是建立在“同情理解”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欲加之罪”的想像上。被指为剥削阶级的四、五十年代生人,仿佛打从一开始就是既得利益者,从不曾面临事多钱少离家远的人生挑战,衣食俸禄皆不费吹灰之力得来。尤有甚者,若干四五十年代的名嘴高唱“原罪说”,自认对不起下一代,更壮大了“世代剥削论”的正当性。

  身为在困顿年代成长的过来人,多数承担不起“原罪说”。撇开任何时代都会有的权贵阶级不谈,若我们回归“历史脉络”,属于战后婴儿潮的四五十年代生人,成长阶段被父母“照猪养”;食指浩繁的家庭,经常兄姐代替父母职,牺牲个人学业造就弟妹成材;人生的迂回曲折,又岂是他们在青少年期所能预见?如果不幸是个孤女或孤男,只求能在加工出口区或家庭工厂谋生糊口,又岂敢计较起薪是几千(新台币,下同)、工作符不符合兴趣?

  换言之,多数四五十年代生人在入社会之初都不是人生胜利组,但他们大多坚持与恶劣环境拚搏的精神,就像台语老歌《孤女的愿望》所描述:“假使少钱也着忍耐三冬五冬,为将来为着幸福甘愿受苦来活动,有一日总会得着心情的轻松。”彼时的社会有比较对得起彼时的年轻人吗?显然没有!但,何以困顿年代能激励人心乐观向上,到了物质丰饶的当代,反而充斥着失败主义?

  首先,四五十年代生人这一代还是犯了错,但错不在认真工作,为自己赚进“五子登科”的倒吃甘蔗人生,而是错在“爱之适足以害之”的宝妈/宝爸心态。他们在当儿女的阶段,秉持“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到自己当了父母,又秉持“天下无不是的子女”。基于补偿心态,他们对子女呵护备至,可以容忍自己的第一分工作学非所用且待遇微薄,却不能忍受苦心栽培的子女竟面对“事多钱少离家远”的社会初体验。例如某博士级“立委”就曾为其精通多国语言的女儿叫屈,并宣称女儿与其过劳赚不到两万,不如回家靠父母养。

  问题是,父母就算“扶上马送一程”,也不可能庇荫一辈子,如不及早放手,儿女又如何学习独立?就某种程度而言,四五十年代生人的三明治处境其实是自作自受。诚如有识者分析,四五十年代人对下一代的未来,做到最少的是“价值的传递”。正因为四、五级没有将“相信自己、感恩别人”的美德传递给下一代,子女才摆脱不了失败主义与世代剥削论的纠葛。

  其次,媒体与网络形成共犯结构,制造太多负面的假议题与假困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2K,仿佛年轻人再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22K魔咒。但试问,历来大多数的社会新鲜人,谁不是从相对较低的薪水起步,然后靠着认真努力,为自己争取升迁加薪的机会?

  此外,舆论也擅长营造“年头大不如前”的困境论,将低薪低就归罪于时不我予,而非个人眼高手低。但试问,以今日台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经情势,个人处境真的比不上从前吗?如今被奉为宅神、刀神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世界快意畅行,又岂是当年在加工出口区孜孜矻矻的女工们所能奢望?

  真要讲困境,现在年轻人的处境会比从乌克兰逃到美国的年轻人差吗?这些逃难者中的一位,创办了即时通讯软体WhatsAPP,刚与脸书创办人查克柏格签下190亿美元的超级并购合约。证明了梦想与企图心有多大,成功也就有无限的可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所以,不要再问社会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自己做什么!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