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从邓丽君与周杰伦“同台”演出说起

2013年10月21日 13:3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不久前,在周杰伦“2013年魔天伦台北小巨蛋演唱会”上,邓丽君4D身影出现与周杰伦同台演唱,让观众为之疯狂。台湾《中国时报》20日发表社论指出,在舞台之外,从邓丽君开始,两岸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却早已不再是“千里之外”的陌生,而是越来越紧密的连结、越来越深刻的相嵌。

  社论摘编如下: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30年前,和她合唱一首歌,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不久前,周杰伦在“2013年魔天伦台北小巨蛋演唱会”上陈述了这段话之后,邓丽君随即出现在舞台上,两人合唱了《你怎么说》、《千里之外》、《红尘客栈》等三首歌。这段演出,不但让台下观众为之疯狂,也引起其它地区的注意,包括香港在内,已有演唱会主办单位提出要求,希望周杰伦在当地的演唱会也能有这段演出。

  台上站着的,当然不可能是邓丽君本人,但也不是找人模仿她,而是请特效团队运用“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制作出来的邓丽君4D身影,如同真人一般站在观众面前演唱。舞台上,时光彷佛真的凝结了,回到了30年前;然而,在舞台之外,从邓丽君开始,两岸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却早已不再是“千里之外”的陌生,而是越来越紧密的连结、越来越深刻的相嵌。

  明年是邓丽君“十亿个掌声”演唱会30周年,当年邓丽君被美国CNN评选为50年来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乐家之一,“十亿个”掌声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而这“十亿个”掌声又是怎么来的呢?当然包括了海峡这一边的大陆。彼时,两岸间官方互不往来,但邓丽君的歌声却早已穿透屏障,进入大陆人民的耳中、心里。尽管邓丽君始终未能踏上父母所生长、来自的土地,但她已用歌声划开了两岸间的隔阂与隔绝──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力量。

  近一些的例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跨海放映,在香港创下最卖座华语片、在大陆创下最卖座台湾片的纪录。两岸三地年轻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甚至思想或者价值观也不一定一样,但却能够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寻找到共鸣:原来青春拥有共同的元素,拥有相似的情绪起伏,因此,观众能够被同样的一部电影感动──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力量。

  两岸流行文化的品味与喜好,有逐渐趋于同步的现象。一部《后宫甄嬛传》在两岸都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与话题。这部戏,是史实也好,是虚构也罢,毕竟那里面的人物、时空背景、人性曲折,是奠基于华人所熟悉的历史或者野史──是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产,让这部连续剧创造出两岸共同的狂热;更别说同样有高人气的大陆剧《步步惊心》,男主角来自台湾。

  台湾的《康熙来了》在大陆同样受到欢迎,在网站上播出后飙出一年六亿人次点阅的惊人纪录;因此,大陆电视台也将推出内地版的《康熙来了》新节目,据传主持人还做了脸部整形,打算变身为“内地小S”。

  对此,台湾人实该拥有更大的信心。文化是生活方式、也是思考方式的累积与不断创造,台湾这片土地在历史中拥有独特的进程,以不同时期来到的汉人为中心,几经异族文化的注入,因而这里的中华文化有了更为多元活泼的生命力,给了创作相当的养份。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地主要出远门,把三个仆人叫来,分别给予五千两、二千两和一千两银子,叫他们好好运用。一年后主人回来,领了五千两的仆人利用这笔钱又赚了五千两,二千两的也又赚了二千两,但一千两的那位却只把钱埋在土里,完全没有增值;主人非常生气,就把这一千两拿回来给了另外两位,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马太效应”,指的就是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文化界深思:保守只会带来萎缩,唯有大胆向外开拓,才有机会创造更大市场──影响力就是商机,文化尤其如此。不要怕开大门,人才流动愈自由,可用人才愈多。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