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岛内私校退场议题发烧,引发各界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注。台湾《经济日报》7日发表社论指出,除了广设大学的政策、教学方向及品质的影响,少子化所带来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社论摘编如下:
最近私校退场议题发烧,引发各界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注。造成私校招生不足的主要原因,除了广设大学的政策、教学方向及品质的影响,少子化所带来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这几年台湾少子化的问题屡屡被提出,甚至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还将之称为“国安问题”;但在“目前至少还有一胎”的错觉下,加以国际经济局势长期低迷,相较于高龄化的照护压力,始终给人“重要但不紧急”的印象。这件事若将主角聚焦在目前刚出社会、1990后出生的女性,并用两个世代的角度来推估的话,那就不禁令人触目惊心了。
以长时间的角度来观察,假设下世代族群对结婚及生育的态度与目前相同,婚生的比例也维持不变,且在无其他外来人口大量移入的前提下,那么我们会发现,1990年代后出生的女性,预估将会有3成多的人没有子女(终身未婚及结婚但不生育的女性),4成多的人将没有孙子女,即所谓的“9034现象”。虽不至于绝子绝孙,但此种少子缺孙的情况,未来势必直接影响社会价值观与产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值得民众及产业界关注。
面对“9034现象”,首先必须注意的是世代冲突的因子。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下,一般家长难免会期盼孩子日后能在精神及物质方面,让自己晚年生活享有保障。但观察目前多与父母同住的1990世代,正出现更多接受父母金援,甚至在父母的宠溺下变成不升学、不就业、也不进修的“尼特族”(编者注: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或是因为晚婚或不婚,成为虽有固定工作,却因景气差而选择与父母同住,且收入大都花在自己身上、很少贴补家用的“单身寄生虫”。这些现象都可能造成世代冲突与家庭价值观的改变。
其次,也因为家庭价值观的改变,未来在极有可能没有子孙继承资产的情况下,诸多消费行为也将会随之变化,像是规划高额的保险年金,抛售父母亲所给予的传家之宝,如珠宝、骨董及字画等,或是降低耐久财如住宅的购买,及时行乐的观念可能更为普及。
再者,因为少子化导致下一代无手足可共同分摊对长辈的孝养支出而负担沉重,进而导致如穷困者,可能会有弃老、虐老等社会事件发生,而富裕者则倾向以金钱解决侍亲问题。90后对于长辈的孝养行为尚且可能如此,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涯,在没有子嗣继承,且老人年金、社会福利与医疗保险制度也面临极大压力时,又将如何调适?
面对少子缺孙现象所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对产业和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在商机追求之余,亟需产政学研共同思考未来的因应之道。首先,还是应该从教育着手,透过教科书、相关教学活动,以及社工活动等方式,强化年轻人“生育价值与家庭价值”重要性的教导,丰富人们对于生命与家庭价值的感受,提升民众生育意愿。
其次,当局相关单位应思考采取更积极的行动,透过各类的媒体,积极加强民众对于少子高龄问题的危机意识,扭转对于老年人的错误认知,增加老幼共同相处的机会,提高共同参与社会的意识,降低世代冲突的发生。
此外,也应教导年轻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与习惯,强调健康促进的运动、养生观念,发挥预防医学的应有功效,以因应未来高难度的人力需求,减少未来中老年后可能的医疗支出。
最后,或许可思考导入小型化都市规划概念,建构亲老适龄的生活与居住环境,使高龄者可以在机能便利的都市中独立生活,让年轻劳动力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入较高附加价值的工作,避免因为偏远地区过度分散的照护需求,造成日后青年劳动力的无谓耗损与排挤效应。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