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台媒:歌唱比赛类节目成商机无穷市场

2013年04月27日 11: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评论分析岛内音乐产业发展。文章指出,歌唱比赛,俨然已成为商机无穷的市场。选秀节目的兴起让唱歌技巧成为关注点,歌唱技巧重要性提高,未尝不是好事,台湾流行歌曲已有创作力衰退的现象。培养唱将容易,培养优秀的创作者却困难许多。文章建议:想维持台湾在流行音乐的优势,就不应忘记刺激新的创作。最好的办法是与电影、电视密切结合。

  评论摘编如下:

  最近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因为决赛有多位台湾知名歌手,引起岛内媒体注意。像这类的比赛节目,从评审、观众、参赛者、赞助商,到比赛规则、过程、制作、转播,样样都可成为话题。不管是老歌手咸鱼翻生,或是新人崭露头角,借由话题的炒作吸引大众注意,节目的参与者个个因此获利。歌唱比赛,俨然已成为商机无穷的市场。

  这种现象,若回到20世纪来看,很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当时也有五灯奖(注:台湾电视公司(台视)委外制作的综艺节目)这类竞赛节目,但其规模与形式简单,比较像乡镇市民的团康活动。那时期,大众音乐市场,系以唱片为主流。歌手们密集地推出新专辑,电视、广播天天打歌,听众们耳不暇给。据说,很多唱片公司挑新人,不是看歌艺,而是看长相。即使歌手五音不全,录音室也有办法靠着一句一句、甚至一字一字地修音、重录,完成动听的唱片。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唱片封面,多半是帅哥美女。综艺节目演唱,则以对嘴居多,敢现场秀真功夫的歌手并不多。许多红歌星常予人神秘感,真正的实力如何,观众也不得而知。

  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民众可轻易上网找到想听的歌,甚至下载mp3,当然也就不一定舍得花三、四百元(新台币),买一张可能只喜欢一、两首歌的专辑。唱片销售一落千丈,唱片公司、唱片行,关的关、倒的倒。当年张学友的《吻别》所创下的200万张销售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既然流行音乐难以靠唱片生存,只好另辟蹊径,一是积极地开演唱会,赚取门票收入,另一个就是制作比赛节目。后者不仅有华丽的布景与盛大的场面,还能将比赛规则做各种变化,以吸引观众。有的是评审极尽毒舌之能事,有的玩团体赛,有的还让评审担任教练,栽培新人。无论节目内容或者形式有多少花样推陈出新,这类节目都有一个不变的共同性:歌唱技巧是最重要的焦点。犹记《星光大道》爆红时,有人认为这是《全民美声运动》,因为歌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歌手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耍花腔、飙高音,评审也随之严苛,甚至常到吹毛求疵的地步。

  歌唱技巧重要性提高,未尝不是好事。过去大家重视的是歌曲好不好听,现在更强调唱得好不好,实力派唱将得以大显身手。不知不觉间,中看不中听的歌手被淘汰了,转而出现所谓“名模”,以另一种形式满足大众的视觉享受。他们即使转型,大都是担任演员、主持人,或表演其它才艺,但鲜少唱歌,以免自毁形象。

  有人认为,大陆歌唱节目无论歌者、评审或歌曲,有一大半来自台湾,显见台湾的文创实力仍占上风,至少还算得上华语流行歌的中心。这一点并没错,但很少人注意到台湾流行歌曲已有创作力衰退的现象。在唱片风行的年代,新歌需求量高,即使纯为发片而写的歌,也多如繁星。如今唱片市场萎缩,新歌愈来愈少。像《我是歌手》再度唱红的《烟花易冷》、《领悟》等歌,都是3年甚至将近20年前的老歌了。

  培养唱将容易,培养优秀的创作者却困难许多。想维持台湾在流行音乐的优势,就不应忘记刺激新的创作。最好的办法是与电影、电视密切结合。韩剧常常一出戏不下五、六首主题曲,每集反复播放,让人想忘也难。《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题曲,曾随影片轰动而大为流行。倘使一时没有热销的影片,在众多比赛节目中,若能多增加歌曲创作项目,或许还能够制造不一样的新话题。别忘了,有优质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带动音乐产业的提升,发挥文化的影响力。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