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少年台湾:岁月乡愁和土地的人文意象集

2012年11月07日 15:23:00  来源:南方网
字号:    

  这些年我一直在游走,游走于各个场景的灵魂与现实之间。喜欢独自默默地关注和喜欢我所关注和喜欢的。独特是我行走的标志,也是我停顿的理由。我讨厌在空洞而大量的人云亦云基础上,故作深沉地否定自己。我要坚持,哪怕我可能一无所有。我心一度落寞,远处没有等我的人,身旁似乎也没有懂我的人。我明明也知道,很多都是自己的奢望,自己已经错过了浪漫年代,在这谋生事大的城市,谁会来奉献情感与理想?

  我以多年生活磨砺下的感悟也无法抵挡《少年台湾》对我的诱惑,这本书又拾起了我灵魂深处的人文情愫,带着对那片土地和亲人的思念和感触一路地跑,已经跑了好远了,一会儿小溪、一会儿山川;一会儿繁华都市、一会儿寻常百姓家。每一处都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心境。我享受着,如涓涓细流般,化情无痕……

  蒋勋曾言:“大概从青少年时期,我就喜欢背着背包在台湾乱跑。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经常会因为一个地名很特别,就想去。”

  《少年台湾》行云流水的文字得益于作者少年时候的游历,更得益于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一个少年的眼光来诉说童年、乡愁和土地,时间与空间的意义自当澄明如镜。旅行是当下时尚的生活方式,但作者笔下这些意象的集合似乎并不完全与旅游有关,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均以台湾的地名来命名,但是描写的内容却不仅限于某一地。在虚幻抑或现实的张力之间,负载的情感扑面而来。一种青春的奠记和难以诉说的忧愁在文字中游荡。这种孤独恰如我长久以来所感悟的那样,对现代都市以及人文意象沉沦丧失后无可奈何式的悲伤。

  或许,“少年”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是作者“青春形式”的一种迷恋?也是作者对台湾青春如少年般活力的祝福符号?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喜欢‘少年’两个字,多少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来自外省家庭,父母也许是基于一种乡愁吧,都喜欢谈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的家世,像我的母亲有满清正白旗的血统。但我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父母的乡愁其实对我来说都不具体。我有自己的乡愁。我的乡愁是大龙峒,从童年开始就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东西。”

  的确,“这些当初从大陆移民过来台湾的几乎都是少年。这些人,他们出去冒险,或者向往一个地方,一片新土地,甚至连两脚都没有机会踏到这块土地上,可是他们的尸骨在这里”。

  所以,“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使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

  这本书以散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和诗的笔法向我们勾画了那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显然,书中自始至终都蕴涵着作者对自我或者说对读者的提示、反省甚至是期待?“我希望这时的《少年台湾》,可以让大家重新去行走这个岛屿,就是背着一个背包就走了,去探索一个新地方,去看看那些完全不同于你生活的人,或者回到记忆里曾经住过的小小的故乡、小区。说不定你认识的人还在,与他们交谈几句,我觉得那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可能会是有趣的平衡”。

  必须承认,这是一部才智横溢、诗意盎然、体悟细腻的意象集。蒋勋以自己独特视角将游走中随处可见或真实或体悟的事物,如某个地点、老人、甚至风土人情等作为一个个的意象娓娓道来,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堆积和罗列,而是巧妙地插入到背后,以求探索负载在这些事物上的文化内涵和蕴含的意义。正是因此,虽然作者所观注的这些事物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甚至流逝,但是其思想依然发人深省。这是一部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深入浅出的哲理,而且还可以据此学会从凡尘俗务中体悟到蕴含其中的道理。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