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少年台湾》
乡愁文学曾经是台湾文学中最吸引内地读者阅读的内容之一,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台一代”蒋勋而言,他的乡愁已经与父辈们的乡愁不同,在其新书《少年台湾》中,蒋勋的“乡愁美学”是追忆、关照台湾主流的少年时态、成长经历以及台湾的命运走向。
谈乡愁:
根植于台湾本土的乡愁
蒋勋说:“我来自外省家庭,父母也许是基于一种乡愁,都喜欢谈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的家世,像我的母亲有满清正白旗的血统。但我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父母的乡愁其实对我来说都不具体。我有自己的乡愁。”而他的乡愁是台湾大龙峒,因为从童年开始就在这块土地上生长。
写《少年台湾》,蒋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那时候他有个习惯———背着背包坐在小火车站等车,开始做点小笔记。“那笔记不是有目的的。可能刚好看见瞎了一只眼的老人,天长地久坐在那里不知道要干吗,我就开始描述他的动作,描述他跟周边扶桑花的关系,然后,阳光在他身上慢慢地消失。”从青少年时期,蒋勋喜欢背着背包在台湾乱跑。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经常会因为一个地名很特别,就想去。“我想这些都跟一般可能世俗所说的旅行无关,它比较接近流浪的旅行,会让你意外碰到一些难忘的事情。”
蒋勋解释道,“少年”的意义不全在于青少年时期在台湾的游历,“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使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这更是一种少年的气质:“台湾的年轻,有时候是很冒进,冒险,甚至鲁莽的……不知天高地厚,不畏死活去做一些事,充满顽强、耐苦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可能也跟残酷、毁灭在一起。这些东西构成我对岛屿某一种文化性格的理解。它们是一种美学,不太讲合理,它们或许暴烈,非常情绪化,很容易自我毁灭,然后也不在意毁灭。我觉得这种美学形式的本身,没有所谓的好坏,就像书里我写到的有些人物,第一代在海里的死亡,第二代继续还是那样,表面上是某一种宿命,但我不觉得它是悲剧,它里面有一种美,就是漂亮,台湾那种生命力的漂亮。”
如今,“台一代”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台湾,马英九、邱毅、白先勇、蒋勋、侯孝贤等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均有自己的成就。文化的多元与社会的变迁都注入这些“少年”的成长中,了解今天的台湾,似乎就是从了解他们的经历开始的。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