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晚报》4日发表社论指出,最近岛内冒出来“青贫族”这个名词,因为整个青年世代都有落入贫穷族群的风险。“黄金年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人以感伤的情绪或理性的评估这样预告着。社会开始注意“青贫族”的议题,而这个世代眼睁睁和“黄金年代”擦身而过,这种对比所产生的问题可能更严重。
社论摘编如下:
最近冒出来“青贫族”这个名词,因为整个青年世代都有落入贫穷族群的风险。根据主计处最新的资料,台湾未满30岁、30至34岁、35至39岁3个组群的平均年所得,从40万(新台币,下同)出头到65万左右,都低于15年前水平。“30而立,40而不惑”,但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喂饱自己都很勉强,养家活口更是艰难,变成充满困惑的一个世代。
从历史经验看,一整个世代的“均贫”,未必是最大问题。20世纪前半,全世界都经历过战争、疾病、经济萧条,很多人在颠沛流离中过了大半生。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从战后休养生息环境中展开童年,之后见证了大约半世纪的经济起飞及和平繁荣。欧美国家把婴儿潮世代的人生称为“黄金年代”,起始点虽不富裕(现在的4年级生尚有烧煤球、穿面粉袋衣服、父母标会筹钱的记忆),但之后的人生一路向上攀爬,在低房价和相对容易存钱的时代成家立业置产,如今在大致优渥的条件下可以或准备着退休。
那个“黄金年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人以感伤的情绪或理性的评估这样预告着。婴儿潮世代可安享晚年,消费力强到令精品名牌和养生医疗产业都瞄准银发族市场,唯一挂心的正是下一代的前途。平均起薪不到3万元的年轻人,在承平气氛和父母呵护下出生,可能有频繁更换手机、不喝白开水要喝珍珠奶茶甚至星巴克咖啡的生活习惯,如今面对的经济现实却异常残酷。也所以,今天的年轻人不但可能要分享“青贫族”的命运,还有“由奢入俭难”的人生路途要适应,甚至有贫富差距(包括和父母世代的贫富差距)带来的“相对剥夺感”要去克服。
社会开始注意“青贫族”的议题,而这个世代眼睁睁和“黄金年代”擦身而过,这种对比所产生的问题可能更严重。从“靠爸族”如何自立,到健保、退休制的前瞻性规划,乃至于上一代视下一代为“草莓族”,下一代气上一代怎么还在“占着茅坑”,都会和这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新代沟”的问题值得思量筹谋。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