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俗称“鬼月”,民间习俗认为在这个月当中,孤魂野鬼“放假”来到人间,在岛内亦有许多民俗禁忌不可触犯。台湾《中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很多民俗活动,应该随着时代潮流改良,其实“鬼月”的本质是“孝亲月”,也是感恩、博爱的月分,我们应该挥去鬼影幢幢的心理,赋予7月正面、阳光的意涵。
社论摘编如下:
农历7月俗称“鬼月”,民间习俗认为在这个月当中,孤魂野鬼“放假”来到人间,所以有很多禁忌不可触犯,还要举办普度祭典,招待“好兄弟”。其实“鬼月”的本质是“孝亲月”,也是感恩、博爱的月分,我们应该挥去鬼影幢幢的心理,赋予7月正面、阳光的意涵。
每到农历7月,一般家庭及公司行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祭拜“好兄弟”,甚至有些“政府机关”也不能免俗,尤其是中元节普度,更使“拜拜活动”达到最高潮。民间习俗在“鬼月”有很多禁忌,例如不能外宿、不能游泳、不能晚上晒衣服、不能晚上照镜子、不能背靠墙壁、不能拔脚毛等。
很多民众坚信,“鬼月”期间诸事不宜,不能购屋或买车、不能旅行、不能嫁娶,使相关行业大受影响,业绩直直落。“鬼月”来临之前,有些孕妇刻意剖腹生产,以避开“鬼月”的忌讳;有些病患不肯在7月动手术,可能因而耽误了治疗。台湾每年为了拜拜普度,烧掉的银纸估计多达5400吨,更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自古以来,华人文化便相信鬼魂的存在,却没有农历7月即“鬼月”之说,反而被视为大吉之月。古代农历7月为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之义,皇帝登基因此大多选择7月。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不让百姓与皇帝同享良辰吉时,派人假扮成道士,到处散播7月为“鬼月”的谣言,因而形成“鬼月”习俗。明清两代,此习俗带到台湾,意外使台湾成为华人文化圈中少数完整保留“鬼月”信仰的地区。
台湾移民垦拓过程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辛无比,死于天灾、海难、战争、瘟疫者,不可胜数,当时有“六死三留一回头”之谚,一般民众害怕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为害人间,除了建“有应公庙”、“万善同归”瘗埋枯骨之外,还举办普度祭典,具有泽及亡魂的意义,亦有人鬼均安的期待,这是台湾重视“鬼月”与普度的独特背景。
依照佛教经典,农历7月并非“鬼月”,而是孝亲月、感恩月。据说佛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在“结夏安居”静坐时,忽然想起已逝的母亲,于是运用“天眼通”在饿鬼道找到母亲,发现母亲因罪孽深重,喉咙细如针孔难以吞咽,食物未入口就化为焦炭,所以瘦到皮包骨。目犍连十分不舍,依照佛陀指示,于“结夏安居”圆满日供养十方大德,终使其母脱离饿鬼道之苦。
佛教信众于农历7月15日举办“盂兰盆”法会,主要目的就是“解倒悬,度众生”,这个典故后来演变成民间超荐祖先、普度“好兄弟”习俗,其出发点是良善的。然而,过度强调“鬼月”的结果,却造成人的恐惧与禁忌心理,使许多社会经济活动因而停滞,委实不合时宜。
很多民俗活动,应该随着时代潮流改良,“鬼月”习俗应撷取其感恩、孝亲、博爱的精神,化为尊亲孝顺及博施济众的行动,促进亲子关系与社会温馨和谐;另一方面,宜革除铺张浪费、迷信、不环保的部分,让“鬼月”不再诸事不宜,而能结合文化、艺术、公益活动,使臻于“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