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情系巴蜀” 感动台湾文化人

2011年07月26日 14:45: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访问团在新北川县城参观羌绣艺术。

  在七分翠竹三分水的三苏祠拜谒,在古柏森森的翠云廊穿行,在雄霸绝壁的剑门关怀古,在川剧《巴山秀才》里与迂腐却善良的孟登科同喜同悲……7月,参加“情系巴蜀”的台湾文化人,游走巴蜀大地,追寻那似曾相识的文化记忆。

  感佩穿越千年的文明

  三苏祠原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朝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几池绿水环绕楼台亭榭,匾额对联蕴着隽永诗意。从小便读苏词苏诗,不少台湾文化人在这里浮想联翩。

  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夏红最是感性。“我爸爸是湖南人,很看重我们学习古诗词。刚才听导游念那几首苏词,小时候背诵的情景立即浮现在脑海里,内心也感到一阵阵的起伏。”

  三苏祠的书法最得台湾著名书法家杜忠诰注意。展柜里有一封苏东坡的家书复制品。老先生看了啧啧称奇:“真是大家,随随便便一写就是大手笔!”

  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的林莉娜,边参观边用相机细心记录。写着“是父是子”的乡殿匾额引起她的注意。因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着一幅乾隆画像,题为“是一是二”,林莉娜要给那幅画写卡片,需要确定“是”的含义。匾额的“是”解释为“这个”,表达赞佩的语气。林莉娜没想到,在四川竟然为台北藏画找到了比对的资料。

  除了三苏,台湾嘉宾的文化记忆里更有发源蜀地的三国。“情系巴蜀”最后一晚,台中声五洲掌中剧团创团团长王金匙,拿出尺把高的赵子龙布偶,耍得上下翻飞;国光剧团导演李小平也带领一众嘉宾,演了一出改编的三国戏。台北艺术大学教授邱坤良说,在台湾,民众都知道三国故事,正是对四川的熟悉,让台湾人在汶川地震后,对四川民众表达出人道关怀之外的民族情义。

  最让台湾嘉宾心驰神往的,当数至今成谜的三星堆遗址。一尊尊精美的青铜面具,仿佛诉说着千年的秘密。走出展厅,夏红擦了擦湿润的眼角:“坚硬的青铜材质竟然能做得这样有情绪,穿越数千年仍然感染人!”一幅幅泛黄的、当年发掘遗址的照片也让她激动:“没有前人的工作,我们今天又哪里能欣赏到这一切!”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