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只重细枝末节 台“教改”无大方向

2010年10月07日 10:18:00  来源:
字号: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日前召集各县市教育局研商“国中”基测的模拟考考试时间,会中做出两项决议,其一是“国一国二”不办模拟考,其二是“国三”模拟考只能在周末或假日举办。消息传出后,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老师都有相当的反弹。台湾《联合报》7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改革只局限于细枝末节,缺少对于教育的大方向、大观念、大原则,没有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社论说,此次改革所引起的学生反弹,是因为周末考试侵犯到他们的休息时间。即使模拟考不是强迫参加,但就算有千百个不甘愿,多数学生也不敢不考;学生们放假被取消,当然有权利抗议。家长反弹部分理由是干扰他们假日时间的安排。“国中”升学竞争激烈,全家成员往往都是孩子们的陪读者。一旦学生们假日也要大考,家长又怎么闲得下来?至于老师,他们当然也要陪考生们度过假日,年轻未婚老师也许得牺牲约会时间,来配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莫名其妙的所谓“改革”。

  其实“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过去十几年来的教改措施惹人厌,早已不是新闻。每一次的所谓变革,似乎在事前都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琢磨、讨论、对话,往往是一群教育行政首长开个会就能仓促决定,然后就发布新闻稿,交由各级学校执行。

  以此次模拟考为例,之所以要改在假日考,据说是认定模拟考不是“国中”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占用学期内的时间。坦白说,单单是这个逻辑,我们就不能同意。依教育学理,所有的考试,其实都是教学绩效的评量方式,让学生与老师知道学习情况与教学缺失,以便检讨改进。从这个角度来看,谁说模拟考不是一种大规模的教学评量?谁说模拟考不能在周一至周五举行?如果模拟考不属于中学教育的一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凭什么自认为是这件事的主管机关?凭什么召集会议?凭什么要各校依令办理?

  再往深一层的角度来看,教改之所以讨人厌,是因为其改变方向零碎而没有整体感、片段局部却又自我矛盾。以2006年、2009年、2010年等不断改变的课纲为例,在中文的文言文比重、历史地理的中国史地比重等方面,不知道已经换过多少版本。这些变动背后有主政者意识形态的因素、有文学家古文与今文见解的歧异、更有课纲委员各人的偏好。在这些纷扰面向之外,所有考虑因素唯一缺漏的,就是教育的大方向、大观念、大原则。正因为主管机关根本没有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才会演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乱象,以致当局自我封闭在枝节问题中无法自拔。

  就“国中”基测问题而言,“台湾教育部门”显然将它视为一个“国中”升高中的筛选机制,而非正常的教学评量。但是我们的大问题是:为什么要对十四、十五岁的孩子做全台湾的大规模的筛选?十四岁小孩心智、性向、生理都还未发展成熟,其所学课程又都是些基本知识,根本没什么复杂性与变化性。也因为如此,才会将这些“国中”测验以“基本”学力测验名之。既谓之基本,却硬要在十四岁的孩子分出个高下,有多少筛选的实质意义?如果基测本身就已经走偏了,那么为基测做准备的模拟考又焉有可能不偏?周末考或周日考其实是枝节的枝节,但“台湾教育部门”浑然不知根本问题之所在,就正好凸显出枝节讨论的讽刺性。

  坦白说,许多关心台湾教育的人都相当怀念郑瑞城前部长。郑部长或许不是一位“听话”的部长,所以在若干议题上有与当局相左的见解。但是至少郑部长所设置的升学制度审议委员会,却对基测学测等根本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与规划。部长更换一年了,在这一年之中吴部长对于高层所关心的边缘教育议题(例如游泳池、陆生、大陆学历)认真贯彻,但对于教育核心议题却常有凸槌表现。据了解,除了基测模拟考时间之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现在也研议基测考场是否开冷气,以及冷气间如何收费等问题。政策视野琐细若此,模拟考考期变动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唉,学生家长们,自求多福吧!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栗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