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刘三姐山歌响台北 大陆记者趣味谈观感

2009年05月31日 16:23:00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字号:    

刘三姐的扮演者王予嘉。(摄影:人民网记者王尧)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经贸团赴台交流,带去经典剧目《刘三姐》,人民网驻台记者前往采访兼捧场,并写下观感,读来饶有趣味。

 

  文章摘录如下:

 

  《刘三姐》是我老爸当年最喜爱的电影之一,曾经借来唱片在家播放了小一年,连听300多遍之后,“对歌”唱段连我都倒背如流。时隔30年,在台北看《刘三姐》,顺便怀旧是一定的。

 

  台北的观众是热情的,“国父纪念馆”的舞台是狭小的,《刘三姐》的歌词是精雕细刻的,某些台词是富有哲理的,真正的艺术是无地界的,广西的绣球是很好使的,当年的我是实诚的(现在依然实诚)。

  台北的观众是热情的-----

  上座率几乎达到100%,中场休息后人不见少,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去,还有婆婆妈妈眼泪汪汪地喊:欢迎你们再来啊。

  “国父纪念馆”的舞台是狭小的----

  导致花花草草、小船小山、亭台楼阁济济一台,坐在第一排侧面的我们,无预警看到无数工作人员、候场演员勤劳的身影。

  《刘三姐》的歌词是精雕细刻的----

  想当年,《刘三姐》虽然不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但作为全国人民可看的三两部电影之一,想必也经无数大家宿儒“琢磨”,歌词相当地精致工整传神。不排除有些可能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某些台词是富有哲理的----

  印象最深的是:红颜花开短,富贵花开长。家花虽然好,不如野花香。(大意)

  在台北上演的版本,注明来处是1960年民间版,有改编。不知这几句词是1960年版还是21世纪改编版。如果是1960年版,我只能说,作者太有才了。

  必须指出的是,此种说法在剧中遭到刘三姐狠狠批驳。

  真正的艺术是无地界的----

  中场休息时,驻台记者们聚在一块唠磕,有人担心“阶级斗争”题材的《刘三姐》会让以中产为主的台湾观众费解和反感。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观众反应热烈着呢。台湾人也不是突然中产,地主老财和劳动人民的矛盾也曾经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辜振甫夫人辜严倬云称得上“大财主”吧,人家可是看得如痴如醉呢。

  广西的绣球是很好使的----

  因为可以抛,不用担心打破头,还有好意头。终场时,演员向全场观众抛绣球,观众你争我抢的,轻轻松松就把气氛推向高潮。

  以后将络绎于海峡之途的各省市自治区自辖区们,现在可以开始想了,你们有什么特产,是可以抛、不用担心打破头,还有好意头的?

  当年的我是实诚的----

  黄口小儿的我在熟练掌握剧情后曾经向老爸提问:秀才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答不上刘三姐关于农业生产的问题不出奇。但他们可以反问一些文史哲或自然科学的书本知识嘛,何至于一败涂地?

  老爸答:那怎么行,当然不能让剥削阶级赢。

  那倒是,不过也不能让劳动人民赢得太没说服力嘛。

  台北上演的版本回应了我的疑问:剧中,莫老爷请来的秀才们在对歌时出了许多电影中没有的字谜、算术题目,三姐初始有点为难,随即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全部“答对了”!而三姐出的“脑筋急转弯题”,秀才们一题都没答上来。

  结局仍是劳动人民赢、剥削阶级输,但看起来可信多了。

  想来,当年的电影版本,只是限于篇幅有删节。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赛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