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新移民贡献多 台湾社会应给予更多包容

2007年10月23日 13:28:00  来源:
字号:    


  台湾《工商时报》今天刊载社论指出,当“内政部”统计资料证实台湾少子化危机日渐严重之际,本报系《中国时报》台湾专题系列之七——新移民的冲击却指出,不仅当局缺乏移民政策,民间对新移民及其与台湾配偶所生的新台湾人认识、照顾也不够,更严重地,台湾社会中坚分子的中产阶级及高收入者,不但对新移民、新台湾人了解、认识不够,甚至很高的比例认定新台湾人对台湾人口素质存有负面影响,显示整个台湾社会对新移民的误解颇深,亟待澄清与教育,否则不但可能重创台湾社会、国际形象,甚至可能冲击、断送台湾未来。 

  众所周知,因为主客观因素,台湾社会女性同胞不婚、不生现象日益普遍,影响所及,整个社会出现明显老化及少子化现象,新生儿报到率日低,尤其受到朝野瞩目。依据“内政部”新生儿统计报告,今年一至九月台湾出生婴儿登记有一四六、五一七人,折合年出生率约千分之八点六,较去年降低千分之零点四,再创历史新低。而为了化解台湾生育率全球之末危机,当局近几年来积极研拟鼓励家庭多生子女,最近“内政部”“人口政策白皮书”草案中即研议多项奖励生育措施,包括育儿津贴、税收减免,以及对育有三名以上子女家庭额外提供补贴支付购屋贷款利息,以分担家长育儿经济负担,缓和、化解台湾社会老化、少子化威胁。 

  然而,当局的奖励能否奏效,无人可以预卜,即使可以帮上忙,但远水毕竟救不了近火,青黄不接时期,外来人口,主要指因为嫁娶关系而进入台湾的外籍配偶及其婚生子女,自然填补了这项真空,并很有可能成为日后台湾劳动力供应者的主流。根据“内政部”户政司和“移民署”统计,来台的大陆和东南亚婚姻移民已近四十万人,近十年生育子女数达二十万人,总和早已超越原住民的四十八万人,成为福佬、外省、客家族群之外的第四大族群,此最大新兴族群,不但政治上可能扮演“关键少数”,经济上更是劳动力的主要供应者,并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否。 

  社论指出,相对新移民与新台湾人的贡献,我们却看到台湾社会没有以等量齐观的代价、尊重、敬意对待、回馈他们,甚至没有正视其存在的缺失。台湾社会对待新移民及新台湾人的集体失礼,最主要事证就是没有给予应有的社会地位。对新移民事务及背景知之甚深的南洋台湾姊妹会秘书长吴绍文更具体说,岛内民众迎娶外籍配偶多具有“工具性”,也就是嫁娶的最主要动机在于照顾家中身心障碍者、卧床老人,以及传宗接代、补充家庭劳动力不足等。因此,就新移民及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而言,诚如专题中所形容是台湾社会“看不见的隐形人”,一点都不为过。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低落之外,朝野对这些可能是未来社会成员的新移民及新台湾人的教育及照顾,显然也不充分。也许受到预算限制,行政部门对新移民的语言、风俗习惯教育始终不足,相对欧美给予外籍人士“成人学校”的积极、妥善照拂,当局对待新移民往往是将教养责任全部丢给婚嫁家庭,难怪家庭暴力、畸形事件不断发生。至于外籍配偶子女的学校待遇,虽因迭受舆论指责而稍有改善,但比起本地生,这些新台湾之子的求学待遇,其实从起跑点就是处于明显不公的地位。学龄儿童凭空消失,譬如1998至2000年即高达8968人,即是当局对新移民、新台湾人照顾不周的铁证。 

  社论最后呼吁,因为大多数新移民、新台湾之子属于弱势族群,难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但他们对台湾社会,包括家庭组成、劳动力提供,乃至填补人口真空状态,都有其价值及贡献,“朝野”不但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更应拟订妥适的移民及教养政策,化解族群及文化歧异,提供充分的教育、工作、进修机会,让他们顺利融入台湾社会,如此台湾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永续经营。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