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20日社论指出,台湾需要改革,是全民的共识,多数军公教人员其实也都同意这点。但从最近的发展看,台当局的决策行动日益粗暴,公教团体的反弹愈发激烈,社会的意见则更趋分歧。年金改革极可能重蹈“一例一休”的覆辙,演成“三输”结局,令人忧心。
台当局副领导人陈建仁最近宣布了公教年金改革的方向,包括:十八趴优存将在六年内分三阶段归零,所得替代率预计降至六成,改革楼地板设在廿五K或卅二K等。这样的提法,撇开内容不论,其实很不妥当。原因是,年金改革会议隔两天才要召开,蔡当局即已提前宣布“既定政策”,其中不但缺乏可供选择的方案,更毫无具体数据分析。如此一来,年金改革会议势将沦为橡皮图章。
若连年金改革会议都如此草率,先前“年金改革委员会议”及“分区座谈会”之流于形式,即不难想见。年金改革委员开了20次会议,结果却未端出具体结论;至于分区座谈,则只闻场外抗议声。既然毫无共识,不知陈建仁公布的方向究竟出自谁之手笔?近日,年金改革会议不仅三易其地,原本排定两天的议程更临时缩短为一天,分组会议许多议题被删掉,“立法”时程将提前两个月。操作之粗糙,令人难以想像。
此外,林万亿原订18日前往“立法院”沟通说明,事实上却只安排和民进党团会晤;一经在野党质疑,只好临时打消行程。从上述种种作法看,蔡根据的手段如此粗糙外露,其实是缺乏民主精神所致:对内不注重体制间的沟通协调程序,对外藐视人民、更视示威群众如寇雠,以为打着“改革”旗帜就能为所欲为。
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黄重谚骂人“畜生”,“绿营立委”段宜康呛声“包围越多砍越多”,乃至陈建仁先公布结论再召开年金改革会议,都反映了执政者的“完全执政,完全傲慢,完全威权”。不难想像,蔡当局的如意算盘是,快马加鞭强渡关山,将改革案送进“立法院”,让席位优势的民进党团去护航过关。
问题是,即使蔡英文能依主观愿望强行通过此案,岂就代表年金改革已“功德圆满”,台湾未来30年真可高枕无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是,需要改革、整合的年金共有十三种,目前台当局挥刀砍下的,仅公务员和公立学校教师两种,其余包括劳工、军人、农民、政务官、法官、检察官、民代和县市长等都尚未处理。其中,退休政务官和法官的退休给付,更优于公务员一大截。这些如果不检讨,却光砍比较容易下手的公教人员,能让人心服吗?
这也正是公教团体近期抗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台当局打着“改革”的大旗,却专将箭头对准军公教,丑化其为肥猫,完全不提他们只是旧日政策的产物。但对于更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台当局却避而不谈,碰都不碰。天下岂有这么便宜的改革?
必须提醒的是:冠冕堂皇的年金改革,会不会带来“全民俱穷”的结果,也是台当局在下手时必须谨慎的因素。这次年金改革,表面上声称是为了世代正义及阶级正义,其实就是在宰割社会中间阶层之所得;如果下手过重过急,极可能造成整个公教阶层陷入“老而贫”的困境。因此,我们建议,改革不能不考虑其溢出效应,必须力求手段之适当及冲击之缓和。以陈建仁列出两万五的地板为例,这其实已接近中低收入户的廿二K标准,家庭连聘请一名看护外劳都不够。试问,台当局难道要把人民都拉到贫穷线以下才甘心?
会骂老百姓为“畜生”的当局,距离“冷血”恐怕也不远了。以“一例一休”为例,蔡当局自以为充满了善待劳工的美意,一场修法下来,却弄到劳、资、消费者“三输”的结局;主要原因,就是徒有善意却不知人间疾苦。而台当局对年金改革若是贸然躁进,后果就愈发不堪,未来台湾恐难逃平均薪资和GDP倒退之局。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