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说,台湾“中央银行”选择在马英九就职7周年公布今年第1季的国际收支数据,其中金融帐净流出188.4亿美元,不只创下历年新高,而且是从2010年第3季迄今连续19季的净流出,累计达1,871亿美元,如以台币计则约为5.8兆元。这项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只显示台湾资金外移情况有加快之势,甚至已经到了“血流不止”的地步;同时,过去19季累积流出的钱,换算起来足以盖101栋台北101大楼,或是13条台湾高铁。
解读这种资金加速外流的现象,金融圈直指去年太阳花学运之后,两岸服贸、货贸协议卡关,形同陪葬台湾的竞争力。再加上台当局面对这种困局,又拿不出具体作为,企业界和民间资金只好钱进海外,形成难以扭转的恶性循环。不愿具名的行库主管也表示,资金哪里有利就往哪里流动,因此金融帐连续19季净流出,绝非正常现象,反射出来的,可以说“台湾的投资环境,已是病入膏肓。”
如果说金融界对于近5年来台湾资金加速外流的解读只是浮面的看法,则工商企业界切身的感受,恰可为台湾投资环境的病入膏肓做出最真切的见证。就在央行公布国际收支数据的前一天,工业总会举办了一场座谈会,邀请台当局“经济部长”邓振中与业界面对面沟通,会中不同业别的企业主提出对当前产业发展的5大忧虑,包括缺水、缺电、缺地与法令紊乱、废弃物处理不易的困境。
进一步检析企业界归纳出来的当前台湾投资环境5大困境,缺电、限电的危机不只迫在眉睫,展望未来不只没有缓解迹象,而且恐怕还会进一步恶化。缺水的问题在这一次的旱灾中已显露无遗;但业者同样看不出政府未来有根本解决的可行对策。缺地的问题,则是制约在地厂商扩厂及外商与鲑鱼返乡的台商的投资、发展空间。除外,在环保意识抬头下,企业界包括投资设厂或废弃物的处理,几已陷入动辄得咎而又无所适从的困境。至于法令紊乱不统一的现象,近年来俨然成为业界的新痛。包括BOT案不同的地方政府往往出现截然不同的政策标准,或者如云林县的禁煤条例、高雄市的管线自治条例等案例,不是让尚在建造的案例进退失据,就是要面对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法令规范宽严标准不一下的困扰与煎熬。
业界所归纳出的台湾当前产业发展5大困境,原期望在工总所办的座谈会中,向台当局“经济部长”当面陈情诉苦,寻求解方。但是与会官员不温不火的制式回应,显然令与会的业者从失望转为不满,除了批评“经济部”的答复,只是年复一年的老调重弹,都没有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甚至更忍不住直批“官样文章,通篇废话!”看来,除了业界倾诉的台湾产业发展5大困境之外,台当局官方的麻木不仁及无能为力,业已成为业界心目中的第6项困境了。
谈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消极不作为与无能,以及政出多门,台当局和地方不同调的乱象,客观来看,可以说是一向如此却于今为烈。譬如会中石化公会理事长陈宝郎针对石化业投资、转型所面对的重重困境,竟然要建议“经济部”带领相关业者拜会“环保署”,寻求解套方案。个中透露的讯息自然是长期以来“经济部”的坐视和消极不作为。又譬如针对地方政府的禁煤条例与管线自治条例,工业局的标准答案只是重申条例与台当局法规抵触者无效,却没有相关的辅导或协助沟通作为。
不只是台当局和地方对地方自治条例的法律效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使相关产业无所适从,在工总的座谈会中邓振中的回应同样令人摇头。他除了重申“经济部”能做的会尽快去做,做不来的也会送到“行政院”,并直言“我们有那么多的政务委员,就让他们来弄。”从邓部长这席话,迨可看出“部会”首长和政务委员之间,显然缺乏沟通连系,更遑论通力合作化解疑难杂症的机制了。因此说政府部门的本位无能,是削弱竞争力,使投资环境病入膏肓的因子,看来是虽不中亦不远矣!
面对这种5加1的困境,投资环境每下愈况,资金外流其实也就意谓着企业界和民众不得不用脚投票的无奈。所谓一叶知秋,台湾陷入困境却内斗不已,对比邻近地区的合纵连横、大开大阖,真是令人困惑不已而又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