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满65岁、参加农保满6个月以上的农民,每月可领7000元的老农津贴。(图片转自台湾媒体)
在台湾早期的影视作品里,从乡村走出的青年,靠勤奋刻苦在都会城市打拼出一片天的故事,是常见的励志情节。特别是在南台湾,气候炎热,农田耕作始终不是轻松的营生。可近年来,事情似乎发生了变化。本来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农民人数是在逐年减少的,可统计显示,近年新增加的农民人数,居然有90万。争着当农民,成为台湾的一种社会现象。
近日,台“监察院”调查报告指出,新增的农民不少是“假农民”,而且“假农民”人数竟然是真农民的近3倍。为了有效打假,1月8日,台“立法院”将初审“老年农民福利津贴(简称老农津贴)暂行条例”修正草案,意在修法防堵“假农民”。
买地投资,哪管无路可到
台湾有专门针对农民发放的老农津贴,自1995年开始发放后,多次修法调高发放金额。台“农委会”2013年的预算近1200亿元(新台币,下同),老农津贴、休耕补助等支出,就占到了总预算的七成五。要领老农津贴也简单,依照现行“老农津贴暂行条例”规定,只要年满65岁、参加农保满6个月以上的农民,都可以请领每月7000元的老农津贴。
既然是农民,自然要有土地吧。取得农保资格,门槛也只有一个条件——有0.1公顷农地。因为不少人想要取得农保资格,按月领取老农津贴,竟然催生了“农保地”中介这一新行当。特别是在中南部,“出售农保地”广告张挂在路边,中介买低卖高赚差价,也满足购地者取得农保资格的需求。
“监察委员”沈美真在南部调查发现,一名女农民登记在山坡地种稻,她通知劳保局查核现场,结果是一片槟榔和番石榴园,一根稻也没有。“门槛低,农会实地审核比率又不到7%,买到地的就成了农民。”
还有一种地,根本没办法耕种。新北市的蔡先生明年退休后想在双溪买块废耕农地自力“耕”生,但区位稍佳的农地一坪(一坪约合3.3平方米)数万元。于是,找到“农保地”中介,中介建议他买无路可到的“农保地”。理由是,不但价钱便宜,重点是“没办法耕种”。蔡先生实地去看,发现确实无路可走,车子根本到不了。翻地图才知道,农地远在山脚下,两公顷多分割成20多笔,每笔都0.1公顷,多数已卖出。中介业者陈先生说,“卖买双方都不知土地在哪里”,“反正就是买下来放着,拿权状去保农保,领到老农津贴,4年就回本,活越久领越多,是退休后的好投资。”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