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从斯诺登事件入手,探讨网络时代“大数据、大危机、大机遇”的颠覆。文章指出,“大数据”已悄然而至,从微观到宏观,从商业到政治到军事,铺天盖地,无所不在。斯诺登揭露了“棱镜”;“棱镜”揭示了“大数据”。社论最后说,在台湾,从当局到企业,也必须尽快了解并掌握时代的脉动与趋势,从方面认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危机与机遇,希望能不落后于时代。
社论摘编如下:
“斯诺登事件让我惊讶的不是‘棱镜’计划本身,而是如此众多的社会大众还是‘小数据’思维,对这个计划如此惊讶。”这是《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和思维的革命》一书的作者之一迈尔?史恩伯格(Victor Mayer-Schonberger)最近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中,对此一全球性事件的反应与感慨。
的确,对当今全球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大数据”恐怕还是个相当陌生的概念,甚至还未曾听闻,然而,事实上它已悄然而至,从微观到宏观,从商业到政治到军事,铺天盖地,无所不在。斯诺登揭露了“棱镜”;“棱镜”揭示了“大数据”。
仅就商业用途而言,今天的谷歌、微软、惠普、脸书等,已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到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消费者的习惯、电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商业如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用途和潜在利益当然也不遑多让。这即是所谓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基本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数以亿计的人们,无时无刻,不知不觉地在生产大量数据,每一个人在每一时间每一地点,那怕是一个最不经意的微小行为,就是一个数据。所以,合起来,就是“海量”的数据;二、数据虽已产生并存在,除非把它“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全数搜集网罗起来,否则没有意义,这就要靠像“棱镜”一样的网络技术;三、最后一步,就是将“海量”的数据以超级快的速度加以归纳、计算与分析,这就靠一代又一代推陈出新的超级计算机。第一个基础是从来就有的,现在,加上了第二与第三,人类就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了。
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体量巨大(Volume)、类型繁杂(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因此,一方面,个人难以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只有国家和大型企业等利益集团才有可能成为侵犯敏感信息的主体;另一方面,大数据所搜罗提取的个人信息可能连本人都不完全熟知,比如个人的行为特征、语言风格、社交网络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敏感信息或隐私,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严肃课题。
与此同时,吊诡的是,大数据的分析与使用,显然无论对个人(如跟踪健康状况防范疾病)、对企业(如了解市场偏好以有效处理库存)乃至对国家(如防范疫病或防止恐怖主义)又都有难以被取代的好处,因此,保护与否以及如何保护,也势将成为一个高难度的争议性问题。
“网络时代”如果从互联网的商业化普及应用开始算起(1991年前后),迄今还不到1/4个世纪,但它已对全人类从生产、营销、通路、生活、思维、价值等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它甚至颠覆了“时间”概念(把时间“压缩”到零),颠覆了“空间”概念(把空间也“压缩”到了零),也穿透了全球化最后一层的无形障碍,如今又将全球全人类推向了“大数据”时代。整个发展与变化,从人类大历史的角度看,犹如电光迅雷。
在台湾,从当局到企业,也必须尽快了解并掌握时代的脉动与趋势,从经济、安全、科学、法律等各方面认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危机与机遇,希望能不落后于时代。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