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台媒:“两岸企业家峰会”:新合作模式的契机

2013年05月15日 10:0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日前,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近来倡议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为两岸企业往来打造新平台。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这应是两岸产业迈向新合作模式的契机。

  社论摘编如下:

  如何增进两岸产业合作,一直是两岸经贸交流中最受关注的议题,但因两岸产业逐渐由互补走向竞合,在过度期,竞争成分还高于合作,因此如何走下去,需要搭出更坚实的桥梁。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近来倡议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为两岸企业往来打造新平台,应是两岸产业迈向新合作模式的契机。

  近来国际经济环境丕变,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盛行,两岸经济与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发挥两岸优势互补,提升产业合作层次愈显重要。多年来两岸产业合作给参与的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凸显两岸产业融合愈趋紧密,两岸伙伴关系甚至在欧美主要市场供应链上,合力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两岸企业自发性、单打独斗的合作模式似已不符需求,合作的层次亟须向上提升。

  过去几年两岸主管官署透过海协、海基两会平台协商形成共识,先后推出“搭桥项目”,以及在ECFA架构下成立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定期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前者选定了十多个产业,共同探讨双方合作对接机制;后者进一步就重点行业,推动试点合作,其中LED照明、无线城市和低温物流等试点合作已获初步成果。

  然而,近年来透过这些制度化平台推动合作,严格说来成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在实务运作中存在一些障碍和瓶颈。譬如,过去两岸企业常因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与策略相异等原因,在合作过程中常发生纠纷甚或导致破局,包括智慧财产权保障、合营纠纷等层出不穷。大陆企业与台湾企业洽谈合作时,同样也存在信任不足的问题。看起来,未来两岸产业合作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强化两岸产业互信基础,以及落实自由化政策,是首应克服的瓶颈。

  两岸产业合作的范畴,除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活动之外,相互持股、合作制订产业标准和共创品牌等都是可行的方向。但合作能否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果,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改善环境条件、排除制度障碍和提供诱因等方面。譬如,市场进出自由是产业合作的重要前提,两岸主管官署应致力于排除市场进入障碍,塑造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两岸产业合作要提高层次,影响两岸产业对接的技术标准存在瓶颈,必须突破;目前虽然已有民间团体积极奔走推动两岸共同制订产业标准,也取得初步成果,但其中涉及公权力,两岸主管官署应尽快协商确立顶层设计机制,并针对两岸产业技术共同研发,提供诱因,鼓励发展。

  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相当多,如电子信息、通讯、金融、生技、医疗保健、汽车、绿色产业等,都具有强烈的互补性,透过相互参股、产业链整合、创建共同品牌等方式,两岸产业合作空间广大。两岸主管官署已搭建合作的桥梁和平台,有序地推动中,不过,企业是否愿意付诸行动,才是未来两岸产业合作进展的最大关键。

  “两岸企业家峰会”由萧万长主导,成员包括台湾多位卸任财经首长,以及各大企业负责人,层级拉得很高,而且务实地成立资通讯、能源石化、金融、中小企业、健康照护和生技等六个小组。以这个组成结构,必然有助于排除两岸企业界的心理障碍,增进互信的基础,并确实掌握企业界进行合作的意向和需求。民间已经动起来,两岸主管官署也责无旁贷对产业界亟待解决问题,应尽速排除双向投资的制度障碍,更应加速完成ECFA后续协商,签署服务贸易和货品贸易协议,降低市场准入门坎。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