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台媒:错失抢进牌局契机 台汽车工业鸡肋化

2009年05月31日 10:12:00  来源:
字号:    

  在金融海啸肆虐全球之际,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从台湾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以小见大,分析了台湾地区的经济走势。

  现全文摘录如下,

  初到香港的游客,搭了出租车,一定会对香港出租车破旧的程度感到惊讶,并会联想到台湾地区有汽车制造工业真好。虽然台湾地区生产的车辆制造工业是国外品牌在台的组装或授权制造,但也因这些国外品牌自产车辆的存在,使台湾地区生产的汽车价格比较便宜,汰换周期也较短;自产车的存在,更相当程度制衡了进口车价。

  不过,未来台湾地区生产的汽车制造业的前途,却是堪虑。从趋势来看,台湾地区的车辆销售量在2005年达到51.4万辆(产量44.6万辆)高峰后逐年下滑,2008年只剩22.9万辆,还不到2005年的一半;今年第一季的生产量3.42万辆,较去年同期再减41.62%;市场不断弱化的趋势,使得企业创新的诱因及动力不断流失。

  在定位上,过去及现在,台湾地区生产的车辆相对于进口车,质量稍差,但价格便宜,可满足大众及高使用率出租车的需求;不但随着汽车进口关税降低,进口车也有越来越便宜的车款。未来更大的冲击可能是:当大陆的廉价汽车进入岛内时,台湾地区自产车辆的定位将被进一步压缩。届时,台湾地区的车辆制造业虽不致完全覆灭,但再谈什么前景和梦想,都可能是奢谈。

  事实上,早期大陆的出租车比香港还破旧,现在大部分仍是便宜车款,但至少不再那么破旧。这显示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兴起:去年,中国汽车产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国坐实了世界工厂的角色;2001年全球IT产业不景气后,中国成为全球IT产品的生产中心;此次,金融海啸后,中国将确立汽车生产大国。

  从产业发展的周期循环看,金融海啸前,移动通讯是最夯的产业;但海啸后,实际的移动工具将跃为主流。主因有三:一是新局势的演变:金融海啸使这个超过百年的产业,产生革命性变化。金融海啸虽大,但汽车业几乎是唯一落马的产业,破产及合并频传,谁能转型成功,便能奠定未来胜出基础。二是新科技的运用:早在2004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前瞻预测即指出,2012年时全球运输工具就会有新科技的普及运用,近来电动汽车也因巴菲特投资比亚迪(BYD)而炒得更热。第三是新市场的出现:中国及印度汽车市场出现,给了这百年产业新的商机。

  在新局势、新科技及新市场的下一阶段主流产业发展上,台湾地区的汽车产业几乎成了外围的观察员。说实话,无论是裕隆汽车的纳智捷,以及台塑、鸿海投入电动汽车的宣示,都看不出有什么胜出机会。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间,台湾对于全球汽车业在并购重组、新燃料科技与新市场的布局上,几乎都交了白卷。

  每一产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大都出现在新技术的应用;韩国三星能够在手机及液晶电视上超越日本,就是充分把握科技转移的契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虽然明确,解决方案却是各擅胜场;从汽柴油效率提升、汽电双模、纯电动到燃料电池汽车,都有人在努力;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力的重点,德国及韩国着重于柴油性能的提升,日本努力于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中国的主力摆在汽电双模的发展,而美国能源部把氢动力计划的资金削减六成,并将配备先进电池动力与汽油引擎车的补助预算大增22%,达到3.33亿美元,大概就知道美国短期仍着重在汽油效率的提升(要求新车在2016年时,达到每公升15.1公里)及电动汽车上。

  这些有助于汽车工业的努力与布局态势至为明显,也在这些领域上获致一定的成果,无论技术的前卫与否,至少在下一阶段竞争,还有再战的本钱。反观台湾地区,不仅错失抢进汽车业重新洗牌的牌局,也完全感受不到未来竞争条件为何。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赛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