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台媒:消费券是火种不是木柴 无法解危

2009年01月24日 10:00:00  来源: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今天的社论指出,消费券发放一星期来,台湾民间反应热络,市场亦有相应之搭配,似乎创造出一波消费小高潮。面对这样的肯定,若干民代与名嘴遂有“再发一次消费券”的呼声,希望当局能乘胜追击。我们认为,这样的建议恐怕是不了解总体经济运作的外行话。我们需要对当前经济的困境、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消费券功效的极限做一番剖析,才能正确掌握未来经济政策的方向。 

  社论说,大家都知道,当局之所以要推消费券政策,是因为台湾的景气不佳,希望靠促进消费来扩大内需。但是扩大内需有许许多多的做法与渠道,而消费券政策只是众多选项之一,概念上既不是唯一,而实务上也不是最佳。先前,我们不愿意讲述太多消费券政策的局限,是因为避免浇当局冷水,期待能在共襄盛举的气氛下成全一些当局的努力。但是,如果有人建议消费券要一发再发、要“把火种当柴烧”,那就实在太不长进了,必须要予以督促、提醒。 

  首先,台湾民间发挥了不少创意,打折、促销、加码、抽奖样样都来,才促成了18日消费券发放后的繁荣市景。然而商家促销只是为了抢食这新增的800多亿大饼,却未必真会增加一般家庭的消费意愿。的确,有些行业已经发现,18日当天生意兴隆,但19日就已经回冷,似乎有些消费只是一时的、取代平常的,真正刺激的“新增”消费,恐怕未必那么乐观。 

  此外,一月下旬适逢农历春节,民间消费本来就有一些应景的增加,故消费券的净效果,恐怕要再打折扣,至少要与去年农历年相比,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无论如何,那些才看两天荣景就建议再发券的政治人物与名嘴,最好再冷静观察一阵子,稍安勿躁。 

  其次,消费券是全面性的、没有针对性的发放,其所刺激的内需多以家庭购买的食、衣、行、乐等零散性支出为主;这些固然是重要的内需项目却不是“最受景气冲击”的项目。例如,依目前数据显示,台湾现在受不景气打击最大的产业分别是电子、电机、光学等。他们受全世界不景气影响,出口量骤减约50%,且未来订单亦未见起色。因此,在2009年台湾失业压力最大产业,就是这电子电机产业区块。 

  但是消费券政策能够救得了台湾的电子电机产业吗?很抱歉,救不了。为什么救不了呢?因为他们的产品几乎全供外销,与消费券所刺激的内需市场几近绝缘。以手提电脑与桌上型计算机为例,台湾所生产的整机数目或原件,占全世界销量的85%至90%。当台湾的外销订单衰退50%时,厂商的出货量即减少近亿台计算机。台湾只有500万户家庭,就算每户家庭用消费券买一台计算机,也只占这些计算机商出货量的20分之一。由此例可见,消费券“全面性”的刺激家庭内需政策,与整体经济“针对性”的产业萧条是并不一致的。一再发消费券,也解决不了即将来临的台湾失业压力。 

  那么台湾特定产业的困境与压力要如何解决呢?这需要对个别产业对症下药,结合“经济部”、“劳委会”之力做个案治疗。以DRAM产业为例,如果“经济部”能成功地促成DRAM厂的水平整合以及与上游技术母厂的垂直合并、赶走了声望不佳的若干现有经营者,也没有花太多纳税人的资金,那么该产业相关的失业问题也许就顺利解决了。这一类的对症下药比起消费券政策而言,难度高、不易成功、风险也大;但毕竟那才是救经济的针对性努力。消费券政策容易推、皆大欢喜、政治阻力小,却是最懒惰、最不用功的政策;即便能讨好民众,却无法解救经济。 

  社论认为,诚如有的学者指出,消费券是救经济的火种,却不是木柴。火种可以用来生火,但绝没有人会想用火种烤肉、煮饭。800亿经费不是小数目,也是人民缴纳的税金,花起来要戒慎恐惧。如果一个“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发消费券,那么很快就会被别人看破手脚,反而印证了官员无法对症下药。世界经济风暴虎啸而来,台湾东一招消费券、西一招还是消费券,三下两下就会被描述为“黔驴”。消费券一鼓可以作气,再鼓三鼓,就省省吧!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