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郑剑:时下的台湾为什么乱?

2015年12月29日 14:0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香港中评社12月29发表台湾问题专家郑剑的评论文章指出,时下的台湾为什么乱?孔子有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孔子的这段话,似乎给出了一种答案。

  从社会角度讲,孔子这句话的道理在于,一切乱源的根子在于名不正。名不正,真理便讲不明,道义的标杆就树立不起来。假如人们不知何为真理、道义指向哪里的话,不同政治势力南辕北辙的主张,便都可以找到蛊惑人心的操作空间。换言之,各种政治野心在这样的社会里,都可以生存甚至发展壮大。他们可以制造议题,激发民众情绪,营造社会热点,掌控社会资源。广大民众则无所适从,只能被政治人物牵着鼻子走,忽而左忽而右,忽而前忽而后,茫然懵懂,“无所措手足”,也不知后果如何。如此以来,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序,就会迷失方向。当今的台湾社会,由于李登辉、陈水扁长期推行“台独”分裂路线,“极端民主”大行其道,民粹主义一浪高过一浪,导致民众的国家民族认同混乱、政策施政主张对立,形成壁垒森严的蓝绿两大阵营;第三势力拿不出强有力的鲜明主张,苦苦挣扎以求出头之日;军队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部队士气低落,官兵“数着馒头过日子”,整个社会失序、失稳,缺乏持重的氛围!这便是名之乱。

  民进党也想过“正名”。如陈水扁8年执政期间,打过“台湾正名”的旗号。民进党和陈水扁“正名”的方向是“台湾独立”,割裂台湾与整个中国的关系,把“中国台湾”变成“台湾国”、“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变成“台湾共和国”。为了“正名”,陈水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强行推动“去中国化”,大到“宪法”、“行政”体制,小到标语口号、“护照”封面、企业称呼、街道命名等等,统统改“中国”、“中华”为“台湾”、“福摩萨”,一点一滴建构“台湾国”体制结构。但这样的“正名”有违民族大义、不符合历史事实、挑战国际现实、忤逆历史潮流,搞乱了台湾的政治体制,搞乱了社会的稳定秩序,搞乱了民众的思想意识,最终搞乱了台湾社会秩序和发展方向。民进党和陈水扁这个方向的“正名”,导致岛内阵营冲突、两岸矛盾激化、国际社会疑虑,台海和平稳定局面不再,战争与冲突的危险不断上升。岛内不同主张的民众势同水火,两岸人民之间矛盾激化,骨肉同胞变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实践证明,陈水扁和民进党的“正名”越正越乱,台湾的社会问题依旧,依然名不正言不顺。陈水扁8年执政不但搞乱了台湾,也搞垮了民进党,搞臭了自己。陈水扁和民进党用自己的“正名运动”证明了其“正名”的方向有误,证明了“台独”不可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嘛”(陈水扁语)。而陈水扁自己讲这样的话,已经与“正名”的本意毫不相干了,到了寡廉鲜耻的小人地步了。这就是孔子讲的“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陈水扁执政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连陈水扁政权本身自始至终都“名不正”。大位来的不光彩,第一次是鹬蚌相争的结果,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所以在野党不服气,多数选民不认同,民进党内也有不少人心不甘;第二次是“两颗子弹”的结果,更名实不符了,陈水扁强行占据了本属于国民党候选人连战的大位。结果,黯然下台,旋即入狱。目前,陈水扁在质疑中保外就医,不坦荡,也名不正言不顺。可以想见,他今后的日子还是不会好过。

  陈水扁曾一度有过一些自知之明,试图做到名实相符。2000年上台,提出“联合政府”口号,找一贯反“台独”的国民党军人出身的唐飞挂“相印”;“降低”身段,向“台独”死对头郝伯村登门请益,倒也一时使一些人士对其有所期望。在两岸政策上,提出“四不一没有”的主张,以安抚大陆和国际社会,也一时稳定了台海局势。大陆方面“听其言观其行”,给了他机会;美国人给以肯定,还不时有所鼓励。进而,陈水扁提出“两岸统合”主张,松绑两岸经贸政策,单方面开放金厦“小三通”,甚至一度还流露出不否认“九二共识”的念头(被蔡英文紧急喊卡)。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陈水扁坚持“台独党纲”这一条始终是明确的,在否定“九二共识”上最终毫不含糊;公然推出“一边一国”,直接挑战大陆底线;强行“废统”,自食其言;身为在朝人士频频组织街头抗议示威,民进党人的激进基因一点未变;带着李远哲“向上提升”替代国民党“向下沉沦”的光环上台,整个家族贪污腐败;推行“台独时间表”以“台独”掩盖“贪腐”,极力转移“反扁”社会运动矛头所向。陈水扁和民进党两届政权,权位获取不当、政策施政方向与既有“法律规定”抵触、行为方式与执政者身份错位,其“名”之不正可谓登峰造极!由此,持续八年的政治动荡和两岸关系紧张、高危,便顺理成章了。

  目前的台湾,国民党重新上台已近8年,但拨乱反正不够,未能把李登辉、陈水扁20执政搞乱的台湾之名全面更正过来,一些方面还愈演愈烈。所以说,台湾正名不但必要,而且也有紧迫性。如果不迅速地、彻底地正名,再过4到8年,年轻人受毒害更深,一些问题可能固化,根深蒂固,台湾病入膏肓,再正名难度会更大。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一日千里,台湾已经有了“失去的20年”,没有机会再失去了,再失去靠自己的力量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现在,台湾也出现了向正确方向正名的机遇,就是新的选举。当前,岛内民众支持和平稳定,向“一个中国”正名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国际社会期盼台海安定,认同“九二共识”就有了定海神针;祖国大陆寄望台湾人民,选择反对“台独”的政党和政治主张有利于享受和平发展的红利;中国崛起必须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复归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必然。实现这样的正名,有赖于岛内选民手中的选票。选民应当把这次选举作为台湾的正名之选,从60多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两岸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在对国际和地区大格局变化调整趋势的冷静观察中思考台湾的地位出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台湾的未来,在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中选择自己的生涯规划,把台湾的前途命运与整个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选择所支持的政党、政治人物和政策主张。从根本上讲,选举不完全是选择某个党、某个人,而是选择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何种政治路线,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两岸关系、未来愿景和个人命运,战争与和平、稳定与动荡、发展与停滞、被动与主动,等等,一切皆有可能,向不可能的事务挑战绝非明智之举。台湾岛内有识之士,一切主持正义的力量,要高度警惕“台独”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和伪装面目,充分认清“台独”主张的危害,坚决地反对和遏制“台独”,全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良好局面,绝不能让其得而复失。

  台湾方面经常给大陆方面讲孟子的主张: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现在看来,台湾方面强调孟子,要求大陆“以大事小”成份实一些、多一些,约束自身“以小事大”虚一些、“予取予求”成份多了一些。笔者不反对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孟子的这个思想,但是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孟子这个思想的全部含义,不能片面。智、信、仁、勇、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最主张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以信义为先。所以,孟子“以小事大”中的“智”,绝对不是提倡耍弄小聪明,像蔡英文那样以为可以糊弄过去,而是建立在信义基础上的“智”。孟子给大国和小国同时出的这个主意,是一体两面的,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一方仁义,光明正大;一方欺骗,鬼蜮伎俩,不符合孟子思想的真谛。孟子的主张从信义之士嘴里说出来,笔者觉得坦坦荡荡。但从一些民进党人嘴里说出来,总觉得令人质疑,因为后者不坦荡的前科太多了。没有互信,“大”、“小”本无从谈起。

  两岸议题是绕不过的,想做“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不可能的。地球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两岸已经紧密一体化。11月7日“习马会”的强烈反响证明,两岸问题始终是岛内政局变化的枢纽,不关心也得关心,想放弃也放弃不了。台湾的正名,一是名要正,二是名与实要一致,三是名、实与势互为一体。大势决定走向,走向决定名份,名份决定取舍。台湾的正名方向,从根本上应顺应大势。必须正“一个中国”的名,这是春秋大义;必须正“九二共识”的名,这是客观事实;必须正中华文化的名,这是民心所向;必须正两岸统一之名,这是历史必然。(作者郑剑为北京学者)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