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20日发表社论说,尚未正式就任,台北市长当选人柯文哲的行事作风已频频引起议论,而他遴选台北市局处首长的过程更闹得风风雨雨,多位遴选委员及市政顾问相继愤而辞职。遴委之一的诗人鸿鸿更痛批,柯文哲重用来自广告圈、娱乐圈人士出任文化首长,证明他根本就是一个“大右派”。
在柯文哲的“在野大联盟”旗帜底下,一般选民只看他到标榜“超越蓝绿”的素人形象,很少人仔细过问他的政治路线是左是右。谁料,俟柯文哲的市长到手,用人的底牌一掀开,那些原以为柯文哲是个关心公平正义的“左派斗士”的支持者,才发觉实情和他们的想象天差地别。然而,柯文哲未来能否当好台北市长,关键其实不在他骨子里是左派还是右派,而在他能否妥适权衡右左并拿出政绩,这才是一个政治人物的真正挑战。
不可否认,柯文哲在组织台北市团队的过程中,确实掉进了他自己布置的民主陷阱里。他承诺开放“公民参与”,却发现讨好不了所有人;他采取专家遴选的蹊径,却发现委员之间意见分歧,进而不断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以半开放、半自主方式组成的局处长固然有些新意,却潜藏着不可测的风险;至于未来能否有效处理市政,有无能力与议会折冲,以及能否与他形成专业的互补及分层负责,则都在未定之天。
根据浮上台面的讯息,柯文哲市府团队有六、七名局处首长的出线引发争议,其原因从遴选程序问题、专业受到质疑、政治色彩及酬庸之争等,不一而足。从这些争议看,要说柯文哲“庸人自扰”或嫌太重,但至少他应该体认到民主的“知易行难”,收敛自己的连篇大话。为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柯P人事纷争的各类因果:
第一,遴选及公民的程序争议:台北市劳动局长赖香伶是唯一经I-Voting选举产生之首长,她原本一度遭到淘汰,后因前五名候选者有两人被检举有“前科”而退选,她才获递补。而I-Voting登记人数近两万,但投票率仅三成六,可见民意代表性相当低,也易受动员操控。此外,台北市环保、教育、文化等局处长在遴选中都出现波折,有时是遴委根本无法产生共识人选,有时是连柯文哲属意的人选都遭淘汰。
第二,专业能力的争议:文化局长经遴选由“摇滚教父”倪重华出任,引起不同领域艺文人士的强烈反弹,认为其流行音乐的狭窄专业不足以涵盖广义的文化,更有五人因此辞去市政顾问之职。社会局长由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医师许立民出任,因毫无社工背景引起议论,连参与遴选的委员都深感讶异。产发局长由现任北市都发局副局长林崇杰出任,被质疑其专业与产业发展无关,难以胜任,且都发专业与副市长林钦荣的背景太过重叠。
第三,政治色彩及政治酬庸的争议:环保局长经遴委两轮票选后,所有提名人均遭否决出局;最后,柯文哲决定由具有新党背景的翡翠水库管理局长刘铭龙出任,却引起深绿遴委不满,环保律师詹顺贵更愤而辞去市政顾问职。法务局长由竞选总干事姚立民之妻杨芳玲出任,她虽具有法律专业背景,但仍难脱“酬庸”之讥;包括台大医师许立民出任社会局长,也遭社工界炮轰滥用亲信、践踏专业。
柯文哲的市府团队,未来能否称职扮演台北的执政角色,仍有待观察,外界不必太早下定论。事实上,一些原以为“意气相投”的顾问及遴委提前退出柯团队,或许还是一件好事;至少,让柯文哲被过度“神话”的民粹色彩,在他上任前能有个清理,回到人间的水平。
要问柯文哲是左派还是右派,从目前他运用各种方式组构的团队看,并不容易找到答案,或许连柯文哲本人都没想清楚过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他的行事精英取向很强,这是无法掩饰的现象,他幕僚团队的影响力也超乎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他会不会受这一波市政顾问“离弃潮”的影响,而突然对自己的路线摇摆不定起来,甚至选择走向比较偏激的路线,而忘却自己的中间诉求。如果那样的话,一个不知如何在左右之间求取平衡的柯文哲,才更让人担心。
批评容易,而实践困难。在被市政顾问K得满头包之后,柯文哲还没忘掉自己承诺的中间路线在哪里吧?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