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新一年之内连续三度卷入劣油风暴,终至引爆民怒,决定捐出30亿元成立“食安革新基金”,并邀长期投身公益、创办唐奖的知名企业家尹衍梁出面召集。台湾《中国时报》23日发表社论指出,在全体台湾人民挞伐顶新、人人喊打的此时,尹衍梁愿意挺身而出,其勇气固然值得肯定,但食安革新的重责要能竟成,尹衍梁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社论摘录如下:
30亿的食安基金,相对于重建食安系统所需的资源可谓九牛一毛,但这30亿也不算是小数目,若能好好运用,至少可以扮演“重建食安”的点火器,成为食安改革的发动机。然而,这个发动机,并不是单靠资源就能启动,仍需要最核心的动力元素,就是:社会信任。没有信任,一切免谈。
第一个要把握的关键是:食安基金不能是赎罪券。如果食安基金被视为顶新脱卸责任的赎罪券,就很难集结各方资源与力量,因为,参与者会担心,接受、使用此资源后,会被扣上和顶新同一阵线的大帽。这样的社会心理,可以从台大、政大等学校,立即中止顶新提供的奖学金看出端倪。对学生来说,奖学金不只是金钱资助,也是一项荣耀。但学校显然认知,劣油风暴后,学生再领取顶新的奖学金,不但没有荣耀可言,可能还是种羞辱。
顶新的事业合作版图,也出现了信任动摇现象。顶新原有志购并中嘉进入有线电视产业,并投资4G电信事业。卷入黑心油事件后,520亿元联贷案已遭银行团暂缓,原有意与顶新合作电信产业的郭台强也决定退出,甚至直言顶新台湾之光,取的名字实在不很适合。甚至素与尹衍梁交好的“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在接到尹衍梁邀约参与食安革新基金时,虽有正面回应,但仍强调“若经费来源不干净不会帮忙”。
由此可知,食安革新基金要成功,应把握二个态度。第一,这个基金的钱虽是顶新捐的,但并不为顶新存在;第二,正因为这个基金的钱是顶新出的,钱的来源更必须确保没有问题。准于这两个态度,尹衍梁在主持食安改革基金时,更必须抓稳原则:公益是唯一目标,至于食品厂商利益、顶新集团的利益,甚至他与顶新魏家的私谊,都不在考虑之列。
如何能够重建台湾民众的食安信心,重建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应是首要议题。尹衍梁关心顶新若灭顶,16万名员工的生活家计,固有其悯,但相较于台湾的整体食安却属次要。食安革新基金既名为食安革新,其存在就是为了“食安”,而不是一间企业能否存续,或数万劳工生技能否维持。尹衍梁与魏家的私谊,更不足挂齿。
第二个要把握的关键在政府端。政府要思考,如何扩大资源,结合包括食安基金在内的民间力量,彻彻底底做好食安总体检、总改革。面对三大油案,政府食安网屡屡漏接,黑心油如入“无政府之境”,一已为甚,岂可再乎,遑论为三?我们同意,食安问题有其结构性的复杂度,非一时能解。正因其难,更需要资源的高度动员,才能在劣境中打赢这场食安战争。
一个根本的疑问是,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打这一场战争吗?这次饲料油风波也受到波及的南侨董事长陈飞龙,在一年前即引其他国家状况,指出“全世界只有台湾没有食安的预防方法,如果要做好食安,要比现在多100倍的预算和人力才能做好”。
根据台湾“卫生署”统计,去年台湾每人每年食品安全的经费仅有36元,“警政署”负责环保与食安业务的保七总队第三大队,近100名警力分北中南3区。这样的资源与人力何其窘迫?“行政院”决定成立常设专责的“食品安全办公室”,但20多人的食安办人力,就算可能再增加人力,相对于食安网的大洞,只怕也是杯水车薪。
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我们认为,“行政院”的决心强度仍然远远不足。资源不到位,仗就难打得漂亮。但当前当局的财政困难,单纯依赖民间募资也非永续做法。我们认为,当局不妨慎重思考,向食品业者开征“食品安全捐”,做为重建食安网、打这一场食安战争的弹药。
若换在平时,加税必然造成厂家的极大反弹,但食安三连爆,受害的不只是民众,也包括在不知情状况下使用到有问题油品的厂家,大家一肚子苦水、怨声连连,商家在乎的已不是多1%或2%的税金,而是不要让他们提心吊胆不知何时会踩中食安地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足资源全力应战,台湾才能在这一场一败涂地的食安战争中逆转胜。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