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9月13日发表社论说,《两岸货贸协议》在停摆半年后,终于展开复谈。一如预期,台湾各界对这次重启谈判的反应呈现两极:一般民众和产业界多持正面期待,并催促台当局加速进展,以化解年底中韩签署FTA的威胁;另一方面,民进党则仍持杯葛态度,少数社运团体更在“经济部”门口抗议,反对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未“立法”前重启谈判。
多元意见原是民主社会的常态,民间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甚至可增加政府谈判的筹码。然而,《服贸协议》因张庆忠的30秒硬闯,经过太阳花学运的扩大,已将原本“程序不良”之争上纲成“本质的邪恶”,使整个局面卡死。3月学运之正当性,是要求透过“立法”而能对两岸协议有“充分监督”;但实际的政治发展,却是民进党一路以“拒审”杯葛《服贸》及《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审议,根本无意谈监督。当事态演成刻意以“程序”来拖垮实质的条例,将只会把台湾推向无解的死巷。
《服贸协议》仅牵涉60多个项目的开放,而《货贸协议》则涉及双边5000多项目的开放,事关台湾主力资通业的国际竞争力,两者的重要性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而目前民进党的态度,其实不是想要加强监督,更不是企图提出更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谈判策略,而只是想用杯葛手段让执政党落入“一事无成”的困境。问题是,如此杯葛的结果,遭殃的不是马当局,而是台湾众多核心产业的生存空间及未来发展。如此一来,究竟是执政党恢复货贸谈判“祸台湾”,还是民进党的杯葛战术将导致“害台”,民众应该一目了然了。
在民进党眼里,如果认为服、货贸协议要不要都无所谓,那就请坦白诚实承担杯葛的责任。如果民进党认为这些协议早过、晚过没什么差别,那就更大错特错;因为,在中韩FTA即将签署的压力下,时间要素正是决定性关键。如果两岸服货贸无法及时过关,台湾产业未来在竞赛中节节落后,乃至拱手让出大陆市场,民众一定要记住:是民进党捆缚了台湾企业的双脚,让他们带着铁链跑步。
眼前若要抓住台湾最有利的方向,需要“两个加速”:一是以产业利益为依归,加速货贸协议的协商,以提供产业抗韩的武器;二是加速受影响业者之协助辅导机制的制度化,甚至加码扩大预算来源,以消除或降低负面冲击。这“两个加速”,必须建筑在信息的揭露分享之上,向民间产业充分征询,与“立法院”充分沟通,才能恢复社会信心。
为什么《货贸协议》必须同步进行,不能等到《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订完再谈?理由很简单:货贸谈判才在进行中,距离完成阶段还很远;唯其项目繁多,必须逐步推进,才能争取时效。俟未来谈判结束,若《监督条例》完成“立法”,便可依据其规定着手监督,两者并不相违。但“两岸监督条例”已经在“立院”躺了半年,民进党又放话不予审查,如果连谈判都不同步进行,那就只是“拖死狗”,完全看不到下一步。
这次货贸复谈,台当局事前举办了超过两百场的产业意见征询,公开了谈判方向,降税模式,谈判日期。谈判期间,更每天在会后由主谈人向社会说明进度;这些作法,其实已超过“监督条例”草案的规范,自不该称之为“黑箱”。其实,任何谈判,如果要求把所有筹码先行公开,把自己的底线暴露出来,那是必输的谈判策略,不是吗?
对于货贸协议的利弊得失,各方看法固然见仁见智,但从台湾整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有时却必须作出取舍与抉择。当然,公开讨论和监督是必要的,对弱势产业提供协助、补偿、乃至转型的辅导,也是必要的;但这些过程,必须透过对话和讨论来完成,而不是一味的杯葛、抵制、反对,使所有的可能性死锁在不作为的程序僵局中。
文章最后指出,老实说,只要有足够的监督,我们不相信任何官员会在货贸谈判之中故意出卖台湾利益。反而是,那些只会指控别人“卖台”、却什么积极作为也拿不出来的政客,才更有可能在虚幻的口号中把台湾领向无法回头的路。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