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超越蓝绿 台湾需要中道力量

2014年05月23日 09:0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联合报》23日发表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邱天助的评论文章说,台湾318学运落幕已有一段日子,激情过后,或许人们较有可能平心静气探讨台湾社运发展各种面向。

  这几年,台湾大小抗争一直没断过。抗争,已成台湾民主社会的常态与情绪的出口。至于,是否能够形成、展现超脱党派、跨越阶级、纯净无私与和平理性的“新公民运动”势力,则是令人期待与质疑。

  观诸当前台湾经济,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台湾前途又掌控在一群目光短浅、意识形态偏执,只关心下届选举、讨好基本盘的政客手里。所有政治策略过招,几乎只是蓝绿恶斗与利益交换的变形,无法致力于根本的建设与改革,让台湾呈现停滞、倒退状态。

  马当局虽然信誓旦旦要励精图治,但施政却得不到民众掌声回应。因为,对于注重心理感受与情绪传染的民众,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台当局的改革,是否能使社会更公正、更平等,而在于追求的公平与正义,能不能带来民众的归属感、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在台湾,社会到处弥漫着不信任情绪,人们对自己未来更充满不确定性,多数民众身陷“后现代集体焦虑”泥淖,容易感到不平、不安、挫败与沮丧,也容易吹毛求疵,却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浮木。

  于是,藉由自主性和反抗性社会运动的参与,除了容易感受到有如普罗米修斯般的解放,想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外,有些人则是因为“跟风”或“羊群心理”,求得“社会认同”的自我安顿。

  事实上,抗争不纯然只是对台当局决策的反动,而是提供认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新视野;社会运动更非只是“时尚”或流行,它能形塑、促成往后政治发展的方向与环境,启发不同的政治理念、组织与类型。

  然而,台湾社会运动往往缺乏独立性,也无法吸纳多元社会力量,不能有效监督台当局与政党的可能滥权,或驱使当局、政党进行必要的改革。

  其一,由于台湾特殊政治生态,社运人士很容易沾染蓝绿色彩,形成专呛蓝或呛绿,遇到相同颜色则偃旗息鼓,无法一致性的对当权者,保持“马克思的吼叫距离”。造成抗争事件只是恶斗的延伸,而社运组织只是政党的侧翼罢了。

  其二,一些社运者虽强调和平理性,却拒绝开放性对话,只允许从其内部规划出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论述,形成思想上的帝国主义。很多人不能明白,同样都是表述看法,为什么你的就是对,而我的就是错?

  这一、二十年来,蓝绿恶斗已拖垮、瘫痪台湾,多数人民早厌倦、疲惫,却无力挣脱。在这个苦闷、焦虑的社会,亟需真正人民力量出头。可惜,在过度滥用下,如今“人民”已变成空洞符号,变成道德上、舆论上所操弄的抽象概念,以做为战斗的召唤,有时听起来格外刺耳。

  文章最后说,公民运动必须努力发展,不同于先前依赖关系所衍生的政治色彩,开拓更高的整全性格局;同时,在民主社会中,必须保持对话的可能性,让世界更宽容、更多元,也让台湾人民的中道力量得以形成。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