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11日社论说,福岛核灾届满3年。过去1年,日本在灾区的重建进度有限,但其国内非核、反核的氛围已微妙变化,朝有条件重启核电厂的方向发展。当时率先宣布2022无核家园的德国,也因再生能源代价极高,替代的天然气又过度依赖俄国,质疑声浪空前。其他核电国家经过“福岛省思”后,多半亦继续发展核电。
福岛灾区虽已同意若干灾民返回家园,但重建难度显然远超过预期,无法克服。近2500万吨辐射污染垃圾的移除,至今毫无进度,政府说“现地暂时储存”,但民众普遍认为现地是“终极储存场”。遭辐射污染的土壤需客土替代,但既找不到新土,污染土方也没地方愿意收容。类似难解的问题一大堆,棘手之极。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变化,非核气氛却逐渐发生变化。迹象一,拥核派首相安倍晋三支持的舛添要一当选东京都知事,击败鼓吹无核家园的前首相细川护熙及小泉纯一郎联盟;迹象二,安倍内阁最近针对核电厂周围30公里内的157个地方政府进行“是否同意重启核电厂”的问卷调查,结果近3成“同意”或“有条件同意”,与“不同意重启”旗鼓相当。这与灾后几乎没有任何地方政府同意重启核电厂,已有显著变化。
氛围之所以逐渐变化,原因包括:其一,核电厂全面关闭对日本经济和民生的伤害,超出了人民的承受力。关闭核电厂后,能源缺口以进口天然气填补,灾后3年总计支出达2200亿美元;这个数字,和近3年日本的贸易逆差值相当。此外,因能源短缺而导致若干企业缩小生产规模,也造成海外市场流失;这部分尚无法量化计算。
其二,日本众议院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提出事故报告,定位福岛灾变不是地震、海啸等天灾,而是人祸。福岛所属的东电公司,30多年不理会核管部门的建议,长时间忽视国际核安应对更新,因而酿祸;“离震央更近,东北电力公司的女川核电厂为什么安然无恙?因为他们同步更新核安措施。”委员会将核灾定位为人祸、不是天灾,说服民众有改善余地。
德国方面,三年来全力推动“非核”虽有相当进展,但似乎进入“撞墙期”。其内部因素是,目前再生能源的生产仅达目标的四分之一,但电价已连续调高,约为台湾的4倍、每度电合台币12元,今年还要再调高20%。电价连涨使得民众负担沉重,基于选票考量,国会议员对梅克尔政府已多所责难。
外部因素方面,主要是天然气来源成为隐忧,使问题更棘手。德国天然气近4成来自俄罗斯,虽然两国签有合作埋管供气的协定,但对俄罗斯依赖太深一直深受争议。最近俄国与乌克兰冲突加剧,不巧的是输德的供气管线穿越乌克兰境内,万一俄国因战争减压供气甚或停供,德国将措手不及。
美国以其核电工业及核安前瞻地位,一直是核电大国,核电比重仅次于法国。福岛灾后,重新检讨核电厂设计及核安管制措施,并以密集民调精准掌握民众想法后,继续发展核电。目前美国有5座新厂兴建中、14个机组申请建厂;另方面,增加发电功率的电厂升载、延役同步进行,毫不犹疑地继续领取“核电红利”。
美国也同步开发小容量核电机组,预计2024即可并联商转。小机组让电力调度灵活,也可分散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电厂种类选择完全取决于成本,由于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加上内陆输气管线密度极高,天然气价格走低,关老燃煤电厂是必然走向。至于新建电厂,核能或燃气的选择弹性很大。
欧陆诸国除了德、义、瑞士确定非核路线,法、英乃至曾宣布废核的瑞典等国都继续发展核电;其中,除了经济因素外,减碳的压力也是重要考虑。至于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新兴工业国,则从未减缓发展核电,还进一步扩充核电厂。
福岛核灾确属空前,引发全球“核电/非核”论辩也属必然,但论辩之外,更关键的是如何向前走。3年下来,全球核电国家对福岛成灾的无水、无电、应对延宕的“电厂全黑”危机彻底检讨,做了从软、硬体,到防灾决策观念的彻底改革。对照台湾,“核电/非核”仍处于焦土对峙,却无任何彻底务实的检讨与改革,这毋宁是更大的人祸。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