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湾低薪的真相

2014年03月07日 08:3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谈到低薪总令人伤感。近来,台湾政坛弥漫“低薪耻辱说”的口水战。但面对低薪现象,却很少人从一个较长时期的结构性角度来剖析。

  台湾《立报》7日社论指出:台湾薪资倒退,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很多研究都不约而同指出,全球化让劳工薪资冻结,而伴随的另一现象则是财富不断往上层累积。台湾,就这个角度来看,并非例外。

  这些研究,其实都指向分配政治的议题。何以全球经济依旧增长,但劳工薪资却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反退?

  答案必须从历史的脉络里来寻找。劳资关系的物质分配,较平等的年代在二次大战后,也就是东西冷战刚揭幕时期。所谓东西冷战,其实是姓资姓社路线的全球大对抗,因此西方为了避免被“赤化”,资本主义道路必须修正,释放一定程度的利益拉拢劳工阶级,而这就是福利国家的滥觞,也导致了国内所得分配的相对平均。

  而所得分配恶化,则肇始于1980年代,而这也是冷战的尾声。到了1990年代,已经没有外部敌人的西方资产阶级自然没有继续释放利益给劳工阶级的必要,加上全球市场的开放,资本寻觅更低薪劳动力的能力更强,故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恶化的向下拉力。

  台湾亦如是。很多人说,台湾在1980年代之前,兼顾了“增长”与“平等”,但这仍不能脱离冷战环境的解读。首先,战后国民党来台之初推动的土地改革,乃根本瓦解了旧地主的既得利益,不但让社会贫富差距相对缩小,也营造了政治正当性。其次,代表工业化的新资产阶级的“起飞”不过从1970年代才开始,发展时间不久,自然也就在所得分配的初期看似相对“平等”。

  关键的转折在1980年代中期。斯时,台湾工会运动遍地烽火,从年终奖金争议到追讨加班费,靠着这股短暂的政治觉醒,加上蒋经国逝世后的国民党内部分裂,与民进党甫成立的竞争压力,结果竟写下了台湾劳工薪资成长的黄金一页。

  抛物线到顶点后,接着就是下滑。工会运动兵败如山倒;两岸关系从冷战到和解,政治对抗的压力变成资本家可以两地比价的移动舞台;加上两党的逐渐体制化,台湾劳工于是乎沦为政治无力的百万散众。

  这说明了,薪资议题绝不是单方面呼吁资方起心动念,而是涉及实力消长的劳资关系。如果劳工持续处在低度工会化状态,恐怕经济成长了、产业升级了,劳工恐怕还是只有望梅止渴的份。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