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寻找台湾马年的正向能量 乐观踏实、行稳致远!

2014年02月05日 16:3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4日发表社论说,比起去年,今年春节显然有更多吉祥话可说,像“一马当先”、“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等,跟马相关的正面成语真不少,台湾人是否愿意学习用正向态度面对生活?走过“闷”与“假”萦绕不去的小龙年,相信很多人都期待马年能多些希望、多些可激励人心的正面能量;毕竟谁愿意整天活在抱怨、咒骂和不满中呢?

  社论摘录如下:

  过去几年,台湾渐渐患上“唱衰强迫症”,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一律“骂了再上”、一律“先批评、先找缺点”再说。台湾的好人好事往往要等到“外人”肯定或者发现了,自己人才会注意到。台湾自己似乎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也没有给做事的人掌声与赞美的能力,有的,只是无尽的指责;一个“容错率”这么低的社会迟早会失去创新能力,因为逃避失败,不懂得把失败视为珍贵的经验,就很难进步;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避免这个不好的习惯。

  台湾人凡事有立场、凡事争吵的源头是政治上的蓝绿对立,政治人物为其权力与政治版图算计,不断放大并且操作各式各样的对立,有时甚至扭曲事实;于是,各种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难以沟通,更别说达成共识了。看看“立法院”不同主张的“立委”诸公们,踹门、丢高跟鞋、绑架主席台…一副全然无意沟通态势;而本应引领社会思潮、成为众人典范的社会运动者、文化人,对社会种种现象也常常采取全面否定、拒绝对话的倨傲态度。

  久而久之,台湾人陷于集体混乱,没有核心价值,缺乏自信:为官者“父子骑驴”,怎么做都错,以致于施政举棋不定、朝令夕改、士气低落;民间社会则“逢官必骂”、“逢富必K”,台湾人仿佛成了“永远的不满足”─一个社会如果长期不认识自己的优势与长处,慢慢就会出现负面的“自我预言实现”,也就是说,愈是认为自己差劲,表现就愈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一路盘整而下。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不少社会贤达的忧心。如资深影人、今年金马影展主席张艾嘉就引用音乐人林强的话指出:“台湾真的很需要正面的能量,实在不想看到太多负面的能量。”知名的天使基金投资人李镇樟也说,他发现台湾人这些年来很不快乐、负面思想弥漫,为了鼓舞人心,于是他和一些朋友发起了“101惊喜合唱”,希望能散播温暖与爱,结果引发轰动,影片上传后,已200万人次浏览、35万人次按赞。可见台湾有多么期待这样单纯、美好、散发正面能量的事与活动。对此,李镇樟的体会是:感动与爱是具有传染力的,只要开始,就会有人接棒。

  首先投入“正向心理学”研究的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塞格曼(Martin Seligman)曾针对业务人员做过一项长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正面思考者的业绩比负面思考者高出88%,几乎近1倍;而负面思考者的离职率是正面思考者的3倍,可见,正面思考会带来行动力、带来美好的结果。而这正是目前台湾需要的集体心理素质。

  台湾产业成长受挫,影响出口成长动能,是“闷经济”重要成因,但李镇樟看到正向能量,他说,走遍世界各地,发现台湾具有一项罕见特色:兼具传统、高科技和创意产业三方面的能力,若能发展“软硬结合”的产业,台湾可以有很好的成功机会。

  我们与其不断对“闷经济”哀声叹气,或许当局和民间更该做的是仔细盘点台湾究竟有哪些优势与特长,好好发挥、全力发展。无论个人或社会要蜕变,通常都要经过3个程序:结束、过渡与新的起点,过渡期也正是一个调整期,期间或有迷惘、阵痛,但证诸过往经验,曾走过农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各个层次经济转型的台湾,经历的是螺旋而上的成长过程,也许很辛苦、也许有纷扰,但要有信心,流泪播种的,终必欢呼收割。

  马年伊始,愿我们共同许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一步一脚印,乐观踏实,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