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如何在年节的短暂团圆后依然感受到幸福?

2014年01月31日 16:3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立报》30日发表社论指出,岁末年初,第一大事,无非家庭团圆,过个好年。“团圆”,对任何一个文化而言,都象征着美好生活的追寻,是生命伦理的起点。这种“同在一起”的欲望,从老祖宗传递下来,历千百年而信念弥坚,虽无以追溯其本源,却可能正是人类得以绵长繁衍的奥秘之所在。

  在“团圆”的信念底下,当然也就是协同合作的人性本质。这原本无需再去絮语叨念,然则,很不幸的是,当代社会太过强调个体、私有、竞争,以致团结、合作的概念日趋消泯,让我们不得不趁着过年的时候,略做召唤。透过团圆的仪式,召唤团结的愉悦,召唤合作的政治与经济。

  社论说,团结,是人类经验的宝矿,蕴藏着祖先丰富的省思与共同劳动的足迹。可是,当今官商一体、内线交易、金融肥猫等不劳而获、而大量占有的案例越来越为普遍,劳动的价值被贬抑,社会不平等的鸿沟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之下,各地涌现的是愤怒的、孤绝的个人,连群体的概念都在逐渐消亡。

  近日开车冲撞台湾“总统府”的张德正,正是一个孤绝的愤怒者,他的行为或许极端,但是他的愤懑绝不是单一的案例。年节的团圆,就家庭范围而言,是疗愈的一个机会,透过对话、倾听以及温暖的肢体接触和对于细节的关注,被流放于大社会中的孤绝个体重新领受到共同体的意识,重新找回协同、包容、合作的人性本质。但是,年节过后呢?我们这个私利竞争重于一切的大社会,是否可能提供一个机制,让合作的意愿仍然可以维系其价值?或者,换一个说法,如何让人们在年节的短暂团圆之后,依然可以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社论说,这些年来,台湾对于“幸福经济”的说法已不陌生,台当局也在去年8月开始将“幸福指数”列入政策指标。政治学上,“幸福”常被视为国家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因为太过重要,所以是“不证自明”的目标。然则,真正追究起来,这个社会并不存在一个提供幸福的机制,甚至也未曾定义幸福的必要元素。不过,若是从人类学观点来看,年节是社会文明最细致精巧的设计,而团圆又是诸多文明过年过节的必然需求,可见团圆所象征的协同、宽容、合作也就是幸福的源头。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成功了,有人与我们分享;沮丧的时候,有人与我们分忧。

  当代市场经济着重效益,甚至将效益等同于幸福,以致于认为市场提供个人追求利益的机制,而个人利益的总合也就是集体的利益,也就是“快乐的总合”。然则,逢年过节,我们很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那就是:建立在团结合作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