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湾社会的愤怒情绪从何而来?

2014年01月02日 16:1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立报》1日发表社论文章说,台湾像个愤怒鸟,这股气势是2013年台湾遭受连续挫折后,由心理的反弹所酝酿出的具体行动,这股愤怒之气即将在新的一年展现出它该有的动力。

  社论说,愤怒是对于失落、失望的心理反应。台湾整体形势长期处于低迷茫然无方向感的状态,经济体质未必较差,但是视野、自信心却全然不成比例,上世纪70年代台湾在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开创大时代气势,反而只能从现在的中国大陆看到,相对于台湾年轻世代的世故、谨小慎微,中国大陆的年轻世代反而展现了敢梦、敢尝试的态度。

  台湾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比中国大陆提早数十年,但是今日两岸的金融、产业的差异却不大,中国大陆在某些观念甚至超前于台湾。台湾本地自视为发达,但是在食品安全议题上连续摔了几跤,台当局的监管表现、政策的严谨度,以及资本家的负责任态度,完全没有已开发地区所应该具有的水平。

  台湾自诩为东亚地区的文化创意的前段班,在官方、业者的说法中,台湾不缺创意只缺商业化的能力,然而近几年西方所投以关怀眼神的却是崛起中的中国大陆;至于台湾孕育20余年,以关怀在地、注重本土、自我认同为主的文化思维,在一片全球化、往中国大陆看的潮流下,却显得相对闭锁,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电影产业。

  这是近几年台湾在文化上所凝聚怀才不遇情节的源头。这种失落情绪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各种来自于外在的肯定寻找心理慰藉。从媒体到政治人物,甚至一般人都似有若无的在寻找自我肯定的事迹,香港、日本存在“台湾热”、“哈台族”现象,就被看成是台湾文化的软实力,而类似于韩寒等人对于台湾的风土人情、政治的肯定,甚至被诠释成台湾已经具有成为华人在文化、政治上的乡愁归属。这种情绪我们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把观察视野的地理范围拉大、历史纵深拉开,却让人觉得有大惊小怪的嫌疑。

  台湾的彷徨郁结找不到出口,最后全都变成焦躁情绪。去年一整年对于两岸服贸、退休制度、经济政策的讨论,总是充满快速却不耐的态度,稍稍将去年台湾在公共议题上的讨论方式,与大约10年前的状态,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异,公共议题的讨论越来越不细致。这并不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快速应答、简短推文的习惯所造成,而是众人没有耐性,于是核四、大埔拆屋这类最能让专家、名嘴有所发挥的议题,却反而是歌手、演艺人士的发言最受瞩目。莫要怪这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没落,其实原因是来自于集体焦虑四处寻找出口。

  这股情绪是近年各项社会议题的动力,虽然素朴、有力,但是对于议题的持续性却不足。我们所称的网络世代社会运动未必就是打带跑的游击战,因为,任何时代都会存在着一个相对快速的文化领域,百年前无线广播、电话刚出现时,其重要性并不逊于今日的网路,但是,真正要被注意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情绪的状态。台湾从未正视整体社会的躁动情绪,而误以为快速反应是这个世代本身就具备的属性。

  这是台湾在新的一年所具备的能量来源,但是愤怒鸟之所以为变成愤怒鸟,是因为活力找不到出路。社会的能量如果没有适当运用,最后只有用时间来发散,才会回到应有的轨道。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