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医师柯文哲准备参选台北市长,如今却因在野的民进党希望他入民进党而搞得双方不甚和谐。台湾立报20日刊登专文说,以台北市政治版图来看,如果在野势力分裂,其实根本完全没有赢的机会,等于保送国民党候选人直接回本垒,躺着选都很难选不上。
就像陈水扁第一次当选台北市长,除了竞选主轴充满“快乐、希望”,营造出一股正面改革、锐意求新的形象与气势外,主要还得拜国民党阵营分裂,出了黄大洲及赵少康两人联手合作瓜分了蓝营选票,以致陈水扁最终能够险中求胜。
否则,若单纯从政绩表现来看,陈水扁第二届市长应该能够顺利连任,而不是在相当高的施政满意度下光荣下台,这或许显示台湾选民仍有相当一群人的政党或族群情结远超过市民主义的信念,对公职人选的考虑主要是基于政党、族群背景来投票,而非与人民生活更直接相关的政策理念或治理能力。
然而,当台湾两个主要政党──国民党及民进党的表现都让民众感到失望时,政党公信力与认同感双双式微的结果,无形中扩大了无党籍人士的政治参与空间,所谓第三股势力或公民社会的力量便有如雨后春笋般地破泥而出,期待一扫目前笼罩政坛的那股令人窒息、厌烦的政治灰霾。
近来所出现的政治素人柯文哲现象,除了他个人相当特出的非典型特质外,无党籍身分,此刻更让他免于既有政党的政治包袱。如他能以无党籍身分与在野党组成在野联盟,而不必以加入民进党后的身分参选,确实更具扩张票源的政治空间与胜选机会。
问题是,民进党特别是主席苏贞昌具有这样的胸襟与智慧吗?
民进党众多参选意愿者的支持度偏偏不及柯文哲,民进党内一些人却执意要求柯入党,说实在这是基于个人或一党之私,而非以在野联盟的胜选为最优先考量。双方若不能整合取得共识,分裂的在野势力显然不可能赢得市长选举。
柯文哲会不会加入民进党还有待观察,而柯一旦加入后对其个人社会支持度是否造成影响也有待检验,但这应不是原本支持柯的某些市民所最关心的。
支持柯的台北市民关心的应是柯能否继续保持其独特的政治风格,不为既有政治或政党文化所驯化,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陆续提出他对台北市的施政愿景,包括:养老、托育、教育、住宅、环境等各项攸关市民生活的治理理念,以争取最终的支持。
此外,好的市长不仅要有好的个人特质,好的市政愿景,也要好的市府团队及落实政策的实际能力。
这样的要求或许沉重,但却也是争取执政所必须的。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