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牛奶乌龙事件拷问媒体责任红线

2013年11月28日 10:3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著名杂志《商业周刊》上一期“牛奶骇人”主题报导,原想爆出市面上出售的八款鲜奶及调味奶含有禁药残余,未料反被爆报导内容与台湾检验结果不符,《商业周刊》为此两度声明,强调媒体应扮演吹哨者,善尽守望告知预警功能。台湾《中华日报》28日对此发表社论说,真相事实才是报导之本,媒体自宜扮演吹哨者,但不能逾越分寸成为放火者。

  《商业周刊》报导风波于上周三爆发后,对鲜奶市场造成相当程度的震撼,被媒体称为“商周事件”;周刊一则主题报导衍生风波,媒体拉高层次以“事件”称之,显示风波很难在短时间内“收煞”,更隐含媒体“屏息凝气”的观察事态如何发展之外,还投射出媒体试图从观察中自行体会,所谓媒体人“心中那一把尺”应如何摆置?

  观诸事态发展,冲击最大而最难消受的是全台奶农业者。包括台湾酪农协会、乳业协会及台湾区乳品工业同业公会,前天召开记者会,对《商业周刊》有关“牛奶骇人”报导质疑市售鲜奶残留禁药问题,提出强烈回应,并表明昨天寄发存证信函给《商业周刊》,要求函到后七天内澄清验出禁药报导错误,否则不排除抗议求偿。

  “理未必固然,事有其必至”。商周“牛奶骇人”的相关报导,实际是就“市售热门”的八款鲜奶及调味奶,引用台湾铭传大学生技系的一名副教授,使用“气相层析质谱仪”,所做的“药物可能代谢物”检验结果,认为含有塑化剂、荷尔蒙等禁药。但台湾“农委会”、“食药署”用国际普遍使用的“液相层析串联质谱仪”检验,判定“动物用药残留皆未检出”。

  台湾“农委会”“符合标准”的检验结果公布后,《商业周刊》于二十一日、二十五日两度发布声明,先是《六问农委会》,声称报导所指的乳品含有“五项药品代谢物”,继而声言基于“基于媒体扮演的吹哨者之立场”,就“乳品中是否存在药物残留之疑虑”予以报导。在“农委会”与《商业周刊》各有说词之下,市售乳品疑云依然难以消除。

  当前市售食品、油品“黑影幢幢”,让消费大众“食在不安”,媒体所为之“民间版”乳品检验结果,与台当局所公布的“官方版”检验结果大异其趣,致使消费大众“食在不安”之余又平添“食在困扰”。但民以食为天,自然须以“食在安全”为基本指标,当食品检验结果“民间版”对上“官方版”,台当局不应以发布新闻为已足,而应采取强硬措施。

  眼见“商周事件”方兴未艾,《商业周刊》在回应上紧咬着两个重点:“未检出不等于零检出”、“盼找出更前瞻的检测标准”。后一重点显然是一句虚话;前一重点强调“零检出”而不认同“未检出”,但衡诸各国食品检验,莫不以“未检出”为检验标准。不论如何,各种农渔产品及加工制造的食品,究竟安不安全?答案不许存在模糊空间。

  在商业市场挂帅时代,台湾媒体生存之道在于多元化追求利润,“为公共领域服务”方针虽未毁弃,但媒体道德所支撑的社会责任已相对锐减。在此媒体生态下,“商周事件”应穷其本源究其真相,使媒体在吹哨者与放火者的正、负面功能之间划下一条红线,否则媒体将“鸭霸”为社会乱源。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