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民进党的“火大行动”为何不见火花?

2013年01月09日 10:1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台湾大学副教授左正东的署名文章指出,继去年五二○后,本周日民进党以火大呛马为号召,再上凯道。与去年不同之处,此次的诉求有三:撤换“内阁”、反媒体并购和召开“国是会议”。此三项诉求,虽有相互支持之处,也不乏矛盾之处。在野党监督当局,本不被期待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其所反映的替代论述贫乏,更值得深思。

  文章摘录如下:

  这次的火大行动,自名称而论,是高举左派大旗,也很不巧的和以左派运动自居的“人民火大行动联盟”雷同。2005年的“人民火大行动联盟”,要求“政客还权、财团还钱”,诉求简单明确。但此次火大行动的三项诉求,撤换“内阁”乃为救短期之经济不振,需要为市场注入更多的财政活水,而召开“国是会议”则为解长期之财政危机,要求马当局减少财政支出,二者很难不相互冲突。至于反媒体并购,如行动者所称,非反财团,而是反垄断,和前述两者难以联结。若再加上党产买卖、公营事业年终奖金、非核家园等,更难以聚焦。如此发散的行动议题,反映的是言论市场中,缺乏足够分量的替代论述。

  其实,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国民党上街头的历次行动,也常被批评缺乏逻辑一贯的反面论述。但国民党的论述不足,是因为全民政党的历史包袱,念念不忘要吸纳所有阶层选民。至于民进党的缺乏论述,则是因为掌握“国家机器”的经验,了解在台湾战后的成功经验,和背靠美国的国际现实,左派难以实践,只能感情向左,行动向右。

  如此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是执政者优势,因为执政者掌握政府机器,没有论述还是有资源有政策,小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分配,即可巩固支持,单点突破的政策绩效,即可换来掌声。在“为政不在多言”的政治文化之下,在野党批评成为对政策绩效的祝福,执政优势得以延续。另一影响则是“统独”言论无法退位,仍是动员群众的言论市场主流。此次的火大行动,看不到火花,倒是前民进党大佬吕秀莲的“倾中促独说”一枝独秀,反媒体并购的青峰告白与跨年活动,更成为火大行动最大的柴火和亮点。

  不能否认,独立和反中是一种情感投射,杂揉着在威权统治下被压迫者的伤痛,和对于身处国际孤立无处宣泄的怒火,不但应该理解,更应该尊敬。然而,当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缺乏替代论述时,独立变成动员反对力量的虚假论述,这使得其内涵日趋脱离现实,甚至帮助主要政党逃避替代论述的责任。而且,为了动员群众而创造的反中论述,难免在民进党支持者之间,继续建构与大陆之间的敌意,最后让民进党在大陆政策上难以回旋,成为囚禁自己的高墙。

  当然,对于执政者来说,如此不算太坏,因为缺乏论述的行动,可以宣泄反对者的对抗能量。所以八次上街,聚众合计百万,在野党的支持度仍弹升有限。但以整个社会来看,缺乏公共论述的累积与进步,两党各自的支持群众很难面对台湾的真实处境和有限选择,结果不管谁执政,都是五十对五十,社会对峙因此难解,台湾改革因此裹步,最后输的还是台湾。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