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海基会董监事联席会议修改组织章程,将原本是无给职的海基会董事长改为“有给职”,月薪更可能高达新台币30万元,引起外界关注,在野党甚至抨击新任的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是“自肥”。台湾《中国时报》4日对此发表社论指出,从几年前各界铺天盖地的“抓肥猫”,到今天林中森受到批评的“薪事”,真正可虑的是台湾社会似乎陷入一个不问价值、不看工作成果,只要薪资高就是“肥猫”、就该批该打的民粹恶性循环中。
社论摘录如下:
台湾海基会成立时即将董事长订为无给职,主要是因为首任董事长辜振甫,本身是岛内企业界大老,事业庞大,自然不需要支领薪水,而当时台当局主要是借重其丰厚的两岸政商人脉与威望,为海基会立定基业;此外,当时两岸互动频率远远低于今日,海基会董事长职务象征性高,需投入的日常事务相对较少。
但从江丙坤接任后,这4年来两岸互动频繁,海基会董事长已经是一个要百分之百、百分之两百投入的专职工作;江丙坤如此,林中森接任后也是如此,甚至未来任何一位继任者,都需要全力全职全时间地投入,而且也不可能再找工商界的企业家出任,专业文官出身者担任董事长是未来趋势;论工叙薪,有何不当?江丙坤自然不可能在任内作此调整,以免被批自肥;但在新旧任交接时,让此事回归到该有的体制,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议。在野党一味以此作文章,格局既小、意义也不大。如果民进党执政,难道期望再找到一个纯粹当义工的董事长?还是“笃定”认为民进党如执政,两岸就不会有那么多互动,董事长闲着也是闲着,不支薪也罢?
事实上这股对半官方职位薪事的计较,在二、三年前,朝野与社会一片“追杀”肥猫的风波中,即已见其势头。当时,由“立委”发起,媒体助阵,几乎所有的“政府”财务法人机构、公营事业的高阶主管薪资全部都被掀出来品评一番,只要高于一般认知者,不论专业、不谈贡献,一律被打为肥猫。影响所及,让台当局祭出“打肥猫条款”,有意对公股财团法人薪资设定上限,如董事长与经理人月薪不得超过“部长”(18.4万元)、研究技术人员不得超过“次长”(16万元)。
台当局与台湾社会的“打肥猫运动”,到底打到多少真正的肥猫,尚待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些原本有能力“抓老鼠”的好猫,很多被打跑了。近年台湾已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许多一流人才,在邻国高薪挖角下,纷纷求去,“工研院都快解体了”,学界亦复如此。
阻止海基会董事长支薪,或许还不是最关乎台湾竞争力消退的事情,真正让人忧心者是其背后消极保守的政治思维与社会价值观──长期平均薪资难涨的结果,台湾越来越向均贫看齐,确实需要高薪才能够吸引的高阶人才,似乎已难见容于社会。近年横扫全球的韩国三星企业董事长李健熙说,一个天才可以养活数百人,因此不惜重金从全球请来一流人才加入企业。台湾如果继续陷在均贫的民粹思维中,人才流失的问题只会更严重,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将更难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