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今日刊载文章总结20年来台湾“陆委会”与海基会人事变迁,体悟两岸关系的沧海桑田。全文摘编如下:
1990年之后,为了应对两岸关系新局面,台当局陆续成立了“陆委会”与“海基会”这两个主旨相关、功能各异的重要部门。其中“陆委会”脱胎于“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主司两岸关系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与执行;“海基会”则受“行政院”委托,以民间机构的面目出现、处理两岸交流衍生问题。历来这“两会”的当家人选皆备受关注,舆论视之为主政者两岸路线的“急先锋”。过去20年间,“陆委会”已经经历了10任“主委”,“海基会董事长”也已四度更迭。借马英九此次调整“两会”人事之机,细数20年来的“两会”人事变迁,并从中体悟两岸关系的沧海桑田。
10位主委的陆委会20年
李登辉时期:催生两岸“起搏器”马是“幕后主委”
从蒋经国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开始,冰封数十年的两岸开始有了“关系”。“陆委会”就诞生于那个时代,成立初衷是为了协调台湾各部门处理大陆事务。不算候任的王郁琦,“陆委会主任”迄今共有10任,其中6位都产生于李登辉时代。1988年8月18日,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施启扬奉蒋经国生前指示,召集连战等人召开“大陆工作会报”第一次会议。后来,施启扬成为了首任“陆委会主委”。
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贯穿了整个李登辉时代,彼时的“陆委会”并不像后来那样由谙熟两岸事务的政务官坐镇,每一位“陆委会主委”都是有资历、有辈分的政坛大佬。其中既有萧万长、苏起这样到了马英九时代仍能呼风唤雨的人物,也有黄昆辉这样后来成了“深绿”中坚的另类。不过,最令人感兴趣的恐怕还是隐身幕后、时任“陆委会”特任副主委马英九。其实,从那时开始,马英九就开始参与国民党两岸决策。作为“大陆工作会报”的执行秘书,马英九直接催生了“陆委会”这个台当局的两岸关系“起搏器”。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