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主席之争在如火如荼的内斗中终于落下帷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严安林28日在华广网刊文分析,从党主席选举看民进党党内文化。他指出,民进党斗争性不仅表现在善于斗争国民党,也善于“内斗”;党主席表面上由党员选举产生,但实际由派系操纵;民进党内部缺乏政策辩论理性的空间。
全文内容如下:
民进党的全称是“民主进步党”,其党名不可谓不佳,短短的五个字中,既有“民主”,又有“进步”,完全符合当前台湾社会的“政治正确”。但从这次党主席选举及其过程看,民进党似乎离真正的“民主”、“进步”差距甚远,选举中表现出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在“斗争性极强”、“派系操纵党员”及“缺乏理性辩论空间”等。
一、民进党的斗争性不仅表现在善于斗争国民党,也善于“内斗”
民进党是由选举起家,通过选举逐步发展壮大的,选举需要讲究与对手的差别和不同,需要通过贬低与斗争对手来凸显自身以争取选票,因此,民进党不仅善于选举,而且善于斗争对手。国民党过去一直是台湾的执政党,自然也就是民进党揭露与斗争的主要对象。通过斗争国民党,民进党逐步成为台湾第一大反对党,也依靠国民党的分裂而赢得了8年的执政。从而,斗争性强是民进党的第一大特性,既然会斗争,既然要代表民进党与国民党斗争,当然首先要经过民进党内部的竞争,也免不了在竞争中使用对付国民党的那一套方法:斗争。通过把对手斗臭、斗倒,实现政治上的自我。在民进党此次党主席选举中,斗争的方法随处可见,许信良、苏焕智、蔡同荣及吴荣义等四人几乎是一致地“围殴”苏贞昌,其手段不亚于对付国民党的那一套。因为民进党内最大的政党属性是斗争与对立,所以,民进党多数人士“外斗内行,内斗也内行”。
二、党主席表面上由党员选举产生,但实际由派系操纵
民主是一定要透过选举来实施与进行,但是并非有了选举就是有了民主。选举并不能与民主直接划上等号,尤其是民进党内部的选举,事实上是由派系来操纵与分配的。民进党党内文化的第二个最大特色是“派系共治”,各派系在党内权力分配上维持“恐怖平衡”,谁也不服气谁!如果一派独大,就会被围剿。此次党主席选举,苏贞昌之所以被参选的其他四人“围殴”,就是因为苏贞昌有“新苏联”,不仅自身有“苏系”,而且获得新潮流系主要部分与薛凌夫妇(民进党内党员大户)的支持,最有希望当选,而其他四人则是获得民进党内其它派系的或支持、或资助甚至力挺。因此,民进党的党主席选举其实是被派系操控的,尽管有若干自主性党员根据自身的意愿投票,但不多,人头党员的问题所反映的正是派系操纵的症结。所以,连亲亲学者都说:如果党主席选举体现的民进党内部的民主,可以说给别人听,但是恐怕党内没有多少人相信!
三、民进党内部缺乏政策辩论理性的空间
原先人们寄望许信良的参选可以带动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进行辩论,甚至带动民进党政策转型,或者能够放弃“台独”主张,务实开展与大陆的交流交往。但民进党主席选举的实际情况是:各位参选人忙于斗争,疏于政策辩论;忙于攻击对手,疏于提出政见。即使是最被看好提出政策的许信良,也只是提出什么“特赦陈水扁”、不要“油电涨价”等主张,甚至进行绝食,把斗争目标瞄向了马英九,把民进党内部斗争的方向转向了国民党,民进党内部斗争余波殃及马英九。没有让社会大众与媒体看到民进党发展的方向与政策愿景,这岂不是民进党的悲哀!(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