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选检讨一个月后,民进党终于踏出一步,该党发言人罗致政以个人身份登陆、进行两岸交流。台湾《中国时报》24日刊载社论指出,民进党不能老是扮黑脸,罗致政等人迈出的一小步是否成为两岸历史的一大步,仍要视民进党菁英是否有智慧、决心及勇气,来贯彻两岸政策转型的工作。
全文摘编如下:
2012年“总统”选举,蔡英文败选,终于让民进党菁英认知到,如果不诚实面对两岸路线,未来将永远和执政绝缘。于是,蔡英文在卸任前呼吁民进党“要在互动中了解中国”,代理党主席陈菊也公开表示,欢迎所有党公职同仁,对大陆有更多了解交流。
只是,民进党两岸政策最大症结,并不在缺乏交流;罗致政等人的举动,绿营内也出现异音,“前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就批评,败选后民进党内有关“与中国交流”讨论,是“跳入国共设定的议题”,认为“在野党责任是监督政府,如果执政党说民进党应该和中国交流,民进党就照单全收,这将是反对党失职”。
吴钊燮说法,反映出不少深绿人士想法,他们认为民进党两岸政策必须与国民党明显区隔,双方不是政策竞争,而是敌我斗争;民进党更是无限上纲、强化这股两岸区隔论,在选举时大肆民粹操作,刻意将主张两岸交往的国民党抹黑为“卖台集团”,连战或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则是“倾中卖台”。过去,民进党也许曾经从这股民粹操作中获利,让国民党左支右绌,但此一恶毒招数最大的受害者,却是民进党自己!
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说,民进党如只会扮黑脸,将继续自外于两岸事务主导权,自外于改进两岸政策品质,自外于愈来愈多的两岸经济选民。这种“两岸黑白脸”论述,明显不利民进党发展;郭大声疾呼,“民进党不能老是扮黑脸”。
陷于这样的架构,民进党可说作茧自缚。民进党可与国民党在两岸政策竞争,但不能是不理性的零和对抗,从过去的反对全面“三通”、扺制ECFA、反对陆资、陆客赴台,到拒绝承认大陆学历等,都只是让民进党处处显得与现实脱节,无法赢得选民的认同。
事实上,民进党已有不少菁英认知到这样的结构性困境;但在此同时并发的是,民进党过去激化两岸对立来赢取选票,也让他们陷入另一个困境:即使民进党有意朝中间转型,深绿选民是否转向台联党,甚或民进党内的不满人士出走另起炉灶;事实上,近日来的“立法院”运作,台联党三位不分区“立委”因为走激烈路线异军突起,绿营群众抱怨民进党无所作为,该党“立委”则担忧会成为台联党的尾巴党,正反映出民进党腹背受敌的处境。
所以,罗致政等人也许踏出了第一步,但是前路险阻重重,不代表可以开花结果。但是除非民进党真的要沦为万年在野党,否则该党已无退路;幸运的是,未来两年并无选举,民进党领导人比较可以不必面对民粹压力,展开两岸路线的检讨。
交流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要合乎现实。至于,民进党如何在两岸政策意识形态上解套,建立起一个稳定互动的架构,就要看该党领导人智慧了。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