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28日发表评论说,四年前,百分之五十八的台湾人民用一张张的选票将马英九选为台当局领导人,希望摆脱民进党执政八年下的种种诟病,例如改善低迷的经济成长率、高涨的失业率、僵化的两岸关系以及道德上的贪污腐败等等问题。因此,马英九当局一上台后即大力面对改革,对外拓展贸易空间,改善两岸关系,快速提升台湾的竞争力以利振兴经济。对内则进行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就业工作机会、照顾弱势等措施,寻求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年过去了,细数着国民党执政以来的政策成绩,例如推动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实施二代健保、县市合并、劳保年金等等成绩单,马英九当局确实默默为台湾人民做了太多事情。然而吊诡的是,事情做得越多似乎对施政满意度却没有太大帮助。甚至在今(2012)年选举时,民进党以一句“无感复苏”让国民党在选战中吃尽苦头。
为什么马英九当局执政三年明显比过去民进党执政进步许多,例如经济成长率已摆脱亚洲四小龙之末,世界竞争力排名为历年来最佳成绩,但民众却感受不出台当局的努力与绩效呢?无论提出多么亮眼的总体经济数据,大多数的人民对于冰冷的数字总是认为没有太大感觉,反而觉得马英九当局的政策是站在企业那边,受益的永远只有少数的大财团,人民感受仍然有限。
有鉴于此,台湾地区领导人在选前第三次政见会上特别提到在全力拉抬经济同时,需要研拟什么样的指标要放入幸福指数,面对处理攸关人民切身感受的“无感复苏”,宣示提升人民幸福感会是台当局未来施政的重点方向。评论文章肯定台当局重新检讨施政重点,不会完全由政策推展方向出发,而会以提升民众幸福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文章指出,回过头来观察台湾经济复苏无感背后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在于低于平均薪资以下的民众比率过高,尤其这些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三中一青一农(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青年人和农民)上。因此,台当局应该积极提出落实照顾三中一青一农政策,以下为笔者对于如何让民众觉得“有感”提出几项看法与建议:
首先,必须改善长期以来台湾南北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强化中南部的公共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在两岸和平稳定的发展方向下,积极开发中南部休闲观光资源。根据统计,自马英九当局上台后,开放来台观光的陆客团,从每日三千人次,逐渐增加到现在的每日四千人次,截至去年底为止陆客赴台团体行人数突破300万人次。现在许多观光业界也都信心满满,纷纷增加投资,就如高雄市观光协会理事林重信说,两岸政经稳定带来的观光荣景就像活水般,可望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过去曾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中小企业对台湾社会安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当国际化、自由化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遭受严峻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对中小企业产生冲击,面临流动性与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紧缩。因此,台当局应该制订中小企业的合作(SME)机制,辅导中小企业转型,除了促进这些中小企业可以增加薪水或工作机会之外,政策的目的是如利用这些中小企业增加并更有效率的活络社会的资源,符合更长远、深层的考虑,使得各个面向(经济、文化等)更加多元化。
接着,针对中低收入户或是农民的社会经济弱势者,台当局必须给予特别的扶助与关怀。在中低收入户方面,将启动社会救助新制,扩大弱势照顾范围,并提高弱势家庭工作机会,积极推动低收入户及中低收入户自立脱贫措施;另一方面,加强照顾老农生活,今年起老农津贴将提高为七千元新台币。
最后,青年人的就业与低薪问题,也是台当局所不容忽视的。据媒体报导统计,15至24岁的有酬就业者原即属相对低薪族群,三年来其就业者减少8.3%,但月入1.5万元以下者却激增34%,占此一年龄层比重由11.7%急升至17.1%,表示台湾青年人逐渐趋向低薪化甚至非全职化的现象,值得台当局重视并采取对策。
评论最后说,展望未来,马英九当局可能背负更大的责任与期待,诚如马英九所言,他会以大刀阔斧的方式推动改革,让台湾脱胎换骨。但台湾的前景也并非只是马英九当局单方面的责任,希望台湾人民由上而下团结一致,展现成熟的民主精神,共同为美好未来一起打拼,营造有感经济。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