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使九二共识成为台湾全民共识

2012年01月16日 11:2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选举胜负己定,马英九誓言要寻求朝野共识,蔡英文说“民进党必须再对两岸政策作整体反省”。台媒《旺报》16日发表社论说,这是政治素质与风范的表现,值得珍惜和延续。但是绿营人士似乎并不完全同意,有人认为是选举操作失当,有人认为是国民党掌握行政资源,也有人则认为是没有发挥好民生议题,就算同意问题出在“两岸政策”,也不认为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有错。然而,我们只要回顾,选前许多企业家,不分省籍,不顾过去政治立场,甚至不计后果,出面力挺“九二共识”,我们也看到表面强调中立的美国,却不断表态支持两岸和平,应足以说明一切。  

  社评认为,马英九就职后,要使“九二共识”成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共识,更进一步成为“两岸共识”。  

  社评说,要扩大“九二共识”的支持基础,就必须先正面回答“九二共识”究竟有没有、如何有、有什么、有何用等一连串问题。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思考如何成为“台湾共识”的方法。首先回顾历史,1992年举行两岸两会领导人会面前置谈判,当时两岸当然没有“九二共识”,但大陆愿意和台北接触谈判,是因为当时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国家统一纲领”的“一个中国”原则非常明确,但在前置谈判中,中共要求将“一个中国”原则文字化,台湾拒绝大陆提出的版本,因而双方针对“一个中国”内涵以传真文件方式进行讨论,最后双方对“内涵”无共识,但对“原则”并无怀疑,所以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的共识,这些都见诸于当年的两岸及外国媒体报导、官方发言与民进党人士的反对文章,海基会出版的《辜汪会谈纪要》也明载,证明当年有争吵,之后有妥协。  

  那么,“九二共识”是名存或实存?是文件存在或默契存在?是形容词或名词呢?由于1992年时,双方并没有签署“九二共识”的文件,也没有人以“九二共识”称此冲突与妥协的过程,直到2000年才有人提出这个词句,显然这是双方的默契,不过,确实有许多文件可以佐证共识的存在。既然“九二共识”是2000年才提出的词汇,当然应该视为形容词,用以形容当年发生的“事实”。形容词可以改,可以用其他形容词代替,但不能否定那件发生过的“事实”。  
  社评说,2008年以来,两岸所有经贸、文化、行政和民间事务的协商,都建立在这个模糊的默契基础上,双方承认有默契,有人认为民进党掌权时期虽然否认“九二共识”,产业依然大举进军大陆投资,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由16%上升到40%,证明无“九二共识”两岸经贸也能发展,民进党并没有锁国。其实锁国是指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贸易额上升是民间企业的活力。  

  当年大陆经济正在起飞,如果不是民进党封锁政策,台湾当时经济不会沦为亚洲四小龙之末,台湾至今仍在为当年的错误付出代价。台湾目前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为42%,一旦台湾片面否定“九二共识”,大陆自将减缓或迟滞后续经济合作计画,两岸经济关系将回复无序发展状态,结果就是两岸经贸失衡,台湾经济对大陆依存度再度攀升。  

  社评说,台当局厘清“九二共识”的形成过程、法理逻辑、文献、操作空间、利弊得失后,应透过公民对话方式扩大公共支持基础,然后可以透过国会文件方式保留下来,形成具有法律基础的“台湾共识”,使“九二共识”对两岸“发展红利”上升为两岸政治“和平红利”,开启两岸和平契约的可能。  

  “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的智慧结晶,在未有新共识前,无疑是台湾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最无害也最有利的选择,民进党败选之余,必须看到台湾多数选民赞成“九二共识”,从而试着去理解多数人的选择;国民党在胜选之余,更必须尊重少数,耐心沟通,试着使之成为“台湾共识”、全民共识、两岸共识。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