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出口及投资 台湾经济成长的双引擎

2011年06月20日 09:1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美国《世界日报》19日发表社论说,在2011年全球竞争力排名的竞赛中,台湾有了创纪录的佳绩,获得全球第六名。同时,在这份报告中也指出,台湾今年的成长已逐渐摆脱过去单独依赖出口成长的型态,而进入了出口及投资双引擎成长的情形。这种成长力道伴随着结构的转变,未来发展应可期待。  

  社论说,长期观察台湾经济成长的原因,出口带动一直是一个强劲的动力,这也是台湾被称为是“外向型经济”的理由。然而,成也出口败也出口,在金融海啸期间,受到全球性需求萎缩的影响,当然使台湾经济成长受到重创。然而,在随着经济成长逐渐恢复气色,甚至2010年经济成长率还达到二位数字的10%佳绩,诚属不容易。这也是竞争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排名,台湾经济总体表现杰出,获得第八名,较去年提升八名,IMD的评比也显示,台湾的经济成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这是台湾经济升级的动力。  

  今年评比所显示的台湾经济成长之所以能够由出口进化成出口与岛内投资的双引擎型态,说明投资已经回复到有感阶段。这是值得肯定的成果,然而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台湾经济之自发成长,仍然还处在资源投入需要持续增加累积的阶段。这种成长动力有可能因为资源获取或投入的制约而受到限制,或者在管理上也被称为是资源累积型的成长。这种需要不断“喂食”生产要素才能够成长的模式其实也代表着技术进步的不足,这就是今后台湾经济持续成长的新挑战。  

  此外,双引擎的说法也可以有另外的解读,例如,由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共同扮演成长的角色,共同拉动经济成长,这也是台湾财经首长曾经提出的观点。事实上,台湾制造业的高度成长与其在GDP相对比重的提升,几乎到了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停顿下来。甚至还因为制造业比重的过高,连带造成工商的失衡、内外的失衡、劳资的失衡、环境与发展的失衡等。  

  这些失衡的现象都经过一番的逆转调整,于是工业比重下降,商业比重上升,这也是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契机。此外,内需的重要性上升,出口需求的比重下降,也才稍稍减缓贸易顺差所引发的新台币汇率被迫升值的压力。在这个结构调整阶段,劳资双方争议频繁,资方希望延续过往的低工资,以便维持对外竞争力;劳方则不满于原本之工资结构,甚至也不满于原本之劳动条件。当然,在高度依赖出口的阶段下,环境质量也成了提高外销竞争力的代价。  

  社论说,回顾上述台湾经济发展所走过的失衡与调整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大陆也正在步上这一发展后尘,所以大陆要素价格必然在近期内会有巨大调整,民币汇率也会有升值压力,城乡、工商、劳资以及与环境间的机会成本都将发生剧烈的调整压力,而使相对价格反转,进而引发明显的结构转变。如果能够平和的进行转变,那么就是下阶段经济再成长的动力,否则,就可能会对未来发展投下变量。  

  从IMD在2011年对台湾竞争力的排名中,可以清楚获知,台湾的表现不错,只是台湾朝野对峙严重,执政党仍然须以痛切检讨的态度响应就是这番道理。不过,回到经济的真实面,台湾能够在内需的投资与外需的出口上双双有所表现,诚属难得,未来的挑战反而是如何摆脱资源累积型的成长,而逐渐以技术进步与升级作为成长动力,这才是台湾经济未来的真正挑战。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