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福建”海峡论坛”大会上,大陆宣布了一连串的开放措施,其中大部分是惠及基层商民的项目,如启动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开放台湾民众前往大陆设立个体工商户、减半收取大陆入境签注费用、促使大陆采购台湾农产品业务常态化等等。台湾媒体《工商时报》19日发表社论说,这些措施充分显示,两岸交流已深化到“民众生活对接”的层面。但双方民众能否感受到实惠,端看两岸之间是否能形成一套“以人为本”的生意经。
社论说,过去的两岸生意经是“以政策为本”。因为两岸执政当局长期以来高度讲政治,所以双方交流业务的经营者常受政策擎肘。当两岸政治关系不好的时候,陆客不易进来台湾,即使进来了,其行动仍处处受限。台商在大陆特定项目之审批有时也受到政治考虑影响。
社论希望,透过这一波“贴近民众”的开放措施,两岸交流能够转为“以民众需求为主导”,而不再是取决于政策的放松或紧缩。这就是“以人为本”,而其中的第一个要件,是把两岸双方的民众当成“普通人”来看待,不必戴着有色眼镜来互相检视,也不需要给对方特殊的对待。凡是“一般人”合理、正常的需求,都尽量予以满足即可。如此则两岸民众交流即能免除人为虚饰摆弄的成分,走上“自然发展”之路。
从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来看,两岸当局算是掌握到“民众需求”的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大陆民众有赴台进行“个性化”旅游的愿望,而台湾市面商家也迫切需要陆客来拉抬买气,双方实为互相需要。然而,将来正式实行后,相关业务能否做得让两边民众皆大欢喜,还需要政府当局与商家进一步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论认为,大陆方面将来对赴台个人游陆客之放行,应强调“开明”原则,即让最大多数的民众都享有随时赴台个人游的权利,不要施加太多的资格限制规定。其次则应大幅简化赴台手续之办理,让有意愿的民众,在自家附近就可以办好证件及出行交通食宿之预订。
台湾当局方面,因是“接待方”,要做的功课比较多。无非是应把握住“安适”、“公道”两大行事目标。前者是让个人游的陆客,在台享有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后者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陆客和台湾商家之间的交易公平合理,尽量避免争执或争议,让双方互相留下好口碑。
台湾商家方面,应在相关法令的指引下,严整自己的接待或贩卖机制。有安全疑虑的设施应赶紧汰换,有卫生问题的食品应尽早下架。无论如何,商家们要趁这次的机会,大力提升自己的营业水平,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商场文化。其实,经营优质化是“放长线钓大鱼”的事情,其不只将来会招徕更多的陆客,还会吸引全球的旅客,最终使台湾的“品牌形象”发光发热。
反向来看,台湾民众来大陆经商旅游者,在当地的身分角色也要逐步“普通人化”。如这次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设立个体工商户之后,大陆各地会陆续冒出台湾民众所开设的小商号,和当地人的商店一起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社会最好不要再去区分“台湾人的店”与“当地人的店”,而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去对待,使台湾业主能以平常心做生意。官方也应给台湾店“同等待遇”。后者能享什么权利,或该尽什么义务,都应向当地人开的店看齐。这是保障台湾店在大陆长期稳健经营的最好办法。否则,台湾店如一直挂着特殊的印记,那就难免会受到两岸关系变动的干扰,终非常态的生意之道。
总的来看,未来两岸如能共同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那么双方民众的交流往来,将拥有一个相对安心、安稳、安全的环境。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致这个境界。两岸交流现在既已走上“民众路线”,双方的官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聚焦到“人”这个要素之上。一旦两岸交流领域中人心相通,且人的处境安适,两岸关系也就稳定了。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