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平台”或“终站” 走出台湾两条不同的路

2009年10月26日 10:40:00  来源:
字号:    

  一年多来两岸关系改善,继欧洲商会最近报告指出,欧洲企业又有重回台湾的趋势之后;日本工商会成立38年来首度发表“对台白皮书”,也强调支持台海两岸签订ECFA,并希望台日双方尽速洽谈自由贸易协定(FTA)。

  台湾《联合报》25日社论指出,陈水扁主政期间,许多外资企业因不耐台湾经济自我封锁及政治恶斗,而大举撤出台湾。改善两岸关系也等于改善了台湾投资环境;这恐怕正是民进党不愿面对的事实。民进党的“爱台”模式,是要为台湾筑起重重高墙,防堵任何大陆因素进入,并在岛内外开辟各项战线与之缠斗。结果,不仅逼得台商和外资出走,也导致台湾政治、经济双双陷入窒息和萎缩,而民进党至今还在全力杯葛ECFA的签署。

  从欧洲商会及日本工商会的报告可以看到几个重点:一,两岸关系改善,符合外商的利益,因此也符合台湾的利益。二,在两岸的竞合中,台湾较优的生活、人文及法治环境,以及台商对大陆环境的了解与渗透力,是吸引外商来台设立据点的诱因。三,外商可借台湾为前进大陆的据点与跳板,台湾经济可因腹地扩大而获得发展,彼此各蒙其利。

  拿欧洲商会及日本工商会的观点比较民进党的思维,欧商认为两岸和外商间存在“三赢”策略,但民进党却将两岸关系看成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问题是,除了打游击和消耗战,民进党却拿不出任何有胜算的攻守战略。两者更大的不同在:外商把台湾视为两岸的平台和渠道角色,这点,和马当局目前的经营手法一致;而在民进党眼中,却始终不愿台湾成为沟通两岸的区域平台,而奢望台商及外商皆能死守台湾这闭关自守的“终站”,遂致留来留去留不住人。

  社论说,在经济起飞的年代,台湾的“外交”处境更险恶、社会自信远不如今天;但那几十年,台湾社会有更大的开放性,人民有更敏锐的国际观,有更强韧的战斗意志。不以台湾为目的,却反而成就了蓬勃兴旺的台湾。到了人人高喊“爱台湾”的年代,真正的台湾精神却退化了。

  本世纪以来,台湾外商出现过两波出走潮:一波在陈水扁首届任内,许多美商因不耐两岸关系久无进展而撤离台湾;另一波是陈水扁连任之后,等不到“变天”的欧商也放弃以台湾作为前进大陆跳板的漫长等待而出走,光是2005、2006两年就走掉50家欧商,多数移至韩国首尔。当时欧洲商会曾发表台湾经济“十年迷航”的评论,还被民进党指为干预“内政”。硬生生使台湾环境恶化,逼着台商出走,迫使外商倒向竞争对手,民进党还说这是为了爱台湾,岂有此理?

  日前,中国大陆正式成为汽车生产突破一千万辆的大国;反观台湾,去年全年的汽车销售量却仅23万辆。试想,20几年前台湾谈建大汽车厂,基本规模就是30万辆;这些年来台湾增建了多少高速公路,汽车销量却反而锐减,原因何在?包括民众薪资十年停滞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高铁运量远不如预期,高等教育供过于求却仍排拒陆生就读,不都是狭隘的思维造成的社会退化现象?

  社论指出,台湾越是自我封闭,只会使自己越是远离潮流。相反的,台湾越是开放,越知道如何利用自己作为交流平台的位置,也就越会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在当前全球经贸洋流中,外资企业把台湾视为通往大陆的“海上丝路”的一个重要平台,那么,还想奋起一搏的台湾,有什么理由锁着大门不做生意?欧商重回台湾,日商支持两岸签订ECFA,和燕子来了一样是好消息,也教我们重新反省台湾的地位;这个界面角色若能强化,路应该更宽。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