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称,回顾台湾一甲子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感喟,真是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
社论摘录如下,
60年前,国民党初到台湾,风雨飘摇、百废待兴,台湾却在最艰险的大环境中站稳脚步、打败恶性通货膨胀,恢复农工生产,不数年即确立出口导向发展策略,创造了长达30年的黄金时代:经济超高速发展、所得分配明显趋于平均、经济结构从最下层的代工产业逐步向上扩张,奠定了坚固的发展基础。
但远自20年前开始,经济走势即急转直下,成长率从过去经常见到的两位数急速滑落,从12.7%而8.5%而7%、6%,一直降到近几年的3%、4%之间,再也不复过去的豪情壮志,一意求苟延残喘而唯恐不得。
大陆经济崛起,对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言,正是商机与动力的源泉,我们占尽地利、人和之便,何以错失时机?进一步观察,就不能不惊骇于人谋不臧为祸之大。可以总括地说,这20年来正是人的做为或不做为,让台湾经济一落千丈,乃至他人皆繁盛,台湾独憔悴。
今天的台湾,情况更是凄惨;先是一柱擎天的信息科技产业出口无门,断绝了经济成长的命脉;又遭逢震惊全球的金融海啸,经济大环境全面恶化,成长率能保持-4%左右已属万幸;而且即使全球各地景气复苏,台湾经济的命脉依然无法回春。倘若目前众人担心的通膨恶魔果然现身,则岛内两头受迫,更是苦不堪言。
去年政权轮替,岛内共同唾弃扼制经济发展空间的意识形态魔咒,人祸去除部分,似乎见到了中兴的气象;然而一年以来,难掩失望,当初怀抱的光明憧憬几已消磨殆尽,关键正在人谋。
开创台湾经济发展至关紧要的出口导向策略者,如尹仲容、孙运璇等,以及借台湾地区土地改革为农业发展打下基础的陈诚,都是蒋介石为台湾人民发掘的人才。无斯人,是否能有今日的台湾,恐难定论。
至其后继者,在识人上都相形见绌;有被讥为将奴才当人才用,更不乏将地方官吏直接拔为“部阁”大员;20年间,人才匮乏、驽马视为骐骥,再加之以“自闭裹足”,台湾经济不殒落也难。
马英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打破封闭,改善两岸互动,将大陆的强劲动能转化为台湾的助力,的确是中兴的大好契机。但自其执政伊始,我们就殷殷期勉他能放大视野,自济济多士之中慧眼独具,拣择出足与尹、孙等人媲美的人才,指引方向、善谋划策,在这个转折点上为台湾开出可大可久的新局。然一年之间的表现令人失望,如何能免于政策荒腔走板、执行推诿泄沓、姿态复高不可攀?偏偏又遇上台湾与全球半世纪来最艰险的挑战,苟延残喘已属不易,遑论大开大阖,为中兴大业开拓新机。
因而最近一个岛外机构评比1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台湾地区名列第7,落于新加坡、香港地区、泰国、韩国、日本,乃至马来西亚之后,且比两年前陈水扁执政时期下降4名,即无足惊怪了。
[责任编辑:王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