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25日发表社论说,海峡两岸的协商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暂称CECA)”,是双方不久将来的关键大事。马英九昨日即要求“行政院”建构合理架构,寻求台湾社会最大共识,积极推动。由于此事攸关岛内诸多外销产业的存亡,我们完全支持该协议应该早日签订。但是,衡量当前两岸关系的主客观形势,却也发现,此事的深层结构中,存在着若干一时难解之结,因而不无隐忧。
社论说,所谓的难解之结,说穿了就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因CECA一旦签署并付诸实行,两岸即成为一全方位开放交流的经济联合体,双边关系比普世常见的自由贸易区可更紧密。这种格局显然已触动某些人士的政治神经,其必在两岸作相关谈判过程中起而质问。其实,带有政治意涵的CECA中文正式名称问题,最近在台湾已出现互别苗头现象。譬如,一度有人称它为“协议”,另有人称它为“协议”。两者相比,协议之语意,似较凸显政治主体之定位,因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协议”早已满天飞。而协议之名,则较具中性与民间色彩。如果没有高人出来,强力“一锤定音”,那么,单是台湾内部的名称之争,就会旷日废时,甚至使CECA的签署遥遥无期。
“千万别让政治害经济”,这是两岸开始谈判CECA之前,各方应有的认知。在国际金融海啸侵袭的大环境下,两岸应共同珍视彼此经济合作的契机,尽量扩大CECA的经济价值。至于政治方面,双方容有基本立场的差异,但不强求对方放弃或改变立场,进而可以在彼此高度互信的情况下,充分搁置争议,以走“灰色地带”,来促成双方追求最大的共同经济利益,达致双赢。如此,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两岸签署的CECA,即可“去政治化”,不在双方政治定位上大做文章,以将主要心力用于两岸最佳经济合作机制之建构,使两岸经济合作的利益最大化。
要言之,CECA理当成为两岸“搁置争议”的典范。一旦双方的经济合作因此排除了政治干扰,则合作效益的发挥即无止境,必能实现广大民众热烈期盼的“中华民族振兴”之局面。
社论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此次CECA之提议是台湾方面所发动,因此,台当局有义务“先起一个好头”。如对名称问题,应该先达成内部共识,呈现单一版本,勿让协议、协议之类的论争扩大。台湾方面必须先统一名称,与大陆才容易谈。若是开放式、无定论的脚本,不但难谈,而且会轻易触动对方的政治敏感,徒然阻碍了经济合作的正办。
还有,CECA的基本架构、内容,现在都付诸阙如,这也成了一大“罩门”。难怪,尽管台湾的官员表现了积极促成的态度,但预定今年上半年内举行的第三次“陈江会”却排不进CECA议程。原因就是还没有底稿。另外,有台湾官员说,CECA可以一步一步来,先谈简单的项目。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不叫“经济合作协议”了。这种重大文件原本就是“不简单”项目的组合,像关税减免,你对我减免,我要不要同样对你减免?还有,你让我的服务业进入,我需不需要同样对待你的服务业?这些复杂问题,若无法先行解决,那只是“敲边鼓”,根本没碰到CECA的主题,也无法凝聚内部共识。奉劝台当局赶紧抓住重点,集中推进,勿再流于漫谈。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