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投资大陆行政限制正慢慢解除 心态松绑更重要

2008年07月16日 09:41:00  来源:
字号:    

  在台当局“经济部长”尹启铭向马英九报告确认后,绑住企业十一年以上的大陆投资金额上限,可望在本周“行政院”会中正式通过放宽松绑。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这次放宽的幅度相当大,代表台当局愿意解除行政限制,给予企业更大的空间,同时也让台湾的投资环境,直接面对与大陆的竞争,这种勇气与自信,值得肯定。当局接着就要为台湾在两岸分工互补中寻找定位,并全力提升台湾的投资环境与竞争力。 

  而更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当局要松绑、放宽者,不只是区区的一个投资大陆金额限制规定,更重要的是过去那种管理、管制、限制的心态,更要“放宽、松绑”。 

  当局在原则上已确定,过去以“累退方式”订定、以企业净值40%为赴大陆投资金额上限之规定,将放宽为一律以60%为上限;但对在台设营运总部的企业,则将不设金额限制。此一规定,在实务上,则是对大部分中大型企业而言,几乎都可脱离投资金额上限的限制了。未来,企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主要将是来自针对各产业类别、种类与技术层次的限制。 

  回顾过去几年的两岸投资政策,几乎是由一环扣一环的限制所构成。基本面上,对稍具技术性与资本较大之产业,早期几乎全部列为禁止或限制类,如石化、汽车、半导体……等,后来在业者一再陈情下才逐渐开放;资金面上,对企业以累退方式计算,最高不得超过净值的40%上限。所有限制与管制,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担心台湾资金外流、期望借着限制手段让企业增加在台投资;同时也要避免大陆取得台湾的技术与资金而快速进步,对台湾造成威胁。 

  社论直言,冉冉十多年过去,这些政策的结果与效果,可说完全失败。可以总结一句:未必损人却必定不利己。大陆仍快速以两位数的成长率成长与进步,每年从全球吸收了五、六百亿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资;整个经济体与技术的进步已经到可以实施更好的环保与劳工条件。

  台湾呢?受惠了吗?因为对投资类别过分严苛且不合理的限制,岛内企业失去一个在大陆发展壮大的机会;从汽车、石化、到半导体等科技产业,全部都因政府限制与开放的牛步化,使岛内企业坐失先机。反而有些当局从来不放在心上、未受到限制的中小型传统企业,借着大陆成长为大型企业。

  社论指出,40%的投资金额限制,则限死了企业在大陆的发展脚步,即使与技术层次、台湾安全毫无关系的百货、食品等产业,在大陆积极拓展之际,也被这个紧箍咒限死。而更严重者,许多在大陆发展有成的台商,在企业需要上市筹资以进一步壮大时,却因40%上限而无法回台上市,选择在港、星或大陆挂牌。懂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在全球化的今日,企业在哪里挂牌,根就在哪里,在哪设厂反而次要。结果是:当局订40%上限想逼企业根留台湾,结果却是大伙连根拔起,跑去港、星、大陆生根了。一环扣一环,整死企业、也搞得台湾经济奄奄一息、资本市场相对萎缩;这种政策,岂不荒谬? 

  社论认为,当放宽金额限制之后,当局亦该同时大幅放宽现有各种产业类别之限制。除了极少数的确对台湾安全有影响之产业与技术外,其余限制全部都该解除。坦白说,我们无法想像、或认同,那些坐办公室、与市场距离遥远、从来甭接受竞争试炼的“宅男公务员”,可代那些第一线拼斗、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决定哪些投资、哪些技术,是可以登陆;哪些则“尚未到适当的投资时机”。当局有关部门,更不该信心缺乏到以为有任何放宽后,企业会“跑光光”。日前当局宣布有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十二吋晶圆厂,结果岛内厂商都表示将待“适当时机再去投资设厂”,显然,企业自有其市场考量与步调。

  社论表示,看看过去当局“管理”企业投资行为的成果,那种管理、管制、限制的心态与态度,可以休矣!未来,当局应专注在打造台湾的投资环境与竞争力上,从基础建设、行政效率、法令制度、到税率、人力资源、甚至生活环境,都需改善提升。作得好,企业自然留下来。 

  开放,对企业而言,当手脚不被绑住时,是更多的机会,但也是更多的挑战。对政府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