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接任民进党主席后,日前首度偕同党中央一级主管下乡,南下嘉义县举行中常会,还做了半天农人,下田和农民一起收割稻谷、采收水果,并在庙口和基层民众搏感情,未来计划全省走透透。台湾《中华日报》社论认为,问题是,蔡英文打着“与土地对话,向人民学习”的旗号,下乡寻寻觅觅,能有什么感悟?又能找到什么?
一般政治人物莫不“坐地方望中央”,“中央”级的政治人物下乡趴趴走,则必然有所为而为,而不可能是“吃饱换饿”即兴式作为。蔡英文启动下乡之行,走进基层,深入农村,当她贴近台湾“三农”─农村、农民、农业时,或可和农村的欧吉桑(大妈)、欧巴桑(大叔)“把茶话桑麻”,惟其一片衷心,岂无“项庄舞剑”之意?毕竟,做为台湾最大“在野党”的党魁,蔡英文身负民进党昂然再起的深责重任。
社论说,从二○○五年“三合一选举”,到今年“立委”选举、“总统大选”,民进党一路落败,终至交出政权沦为“在野党”。在民进党遭逢创党以来最大挫败,竟至一切几至“归零”之际,蔡英文基于为民进党效力的使命感,临危自计,慨当以慷,出马参选党主席,一击中的,成为第十二任党魁。然而,站在民进党兵败如山倒之后的残破废墟上,套用谢长廷曾说过的诗句,她岂能没有“拔剑四顾心茫茫”感?
上述诗句,语出李白《行路难》,上句为“停杯投箸不能食”,如用来形容蔡英文心境,她在“停杯投箸”之后“拔剑四顾”,所思所想,应在于为民进党找出一条可以向前行的道路。蔡英文不失民进党论述能力较强的一位,她在“五二二”就任党主席演说提出“三个加强”─“加强与公民社会的对话”、“加强与基层党员的互动”、“加强和立院党团的协调”,却未揭示如何建构民进党的核心价值。
社论指出,民进党“从野”里来,“执政”八年后,又回到野里去,陈水扁揭橥的“清廉、勤政、爱乡土”,早已毁于漫天的贪腐弊案,这之于蔡英文无疑是最大的痛。虽然扁政权不堪重记取,但蔡英文仍肯定陈水扁“执政”期间,对深化“台湾主体意识”所做的贡献,从而认为“台湾主体意识”将使民进党更为团结,也将使整体台湾人民更团结。无疑的,蔡英文担任党魁期间,应会以“台湾主体意识”的维护者、阐扬者自期。
事实上,民进党之于“台湾主体意识”已不能擅专。再者,有别于主体意识的“台独”意识,在台湾则已窄化为“有行无市”,这想必为蔡英文所深知。
社论最后表示,民进党以“台独”意识起家,但形势比人强,蔡英文难再紧抱“台独”神主牌,只能坚持本质上与国民党几无二致的“台湾主体意识”,其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蔡英文在博客自称喜欢“发呆”,其所谓“发呆”应是“深思冥想”的同义词,尔后每有下乡走入基层,她必做的一项功课应是“发呆”─研精苦思,为民进党觅取让人民感动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