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歌响起,最近许多岛内大学正在举行毕业典礼,四年的学习生活告一段落,展开人生的新里程,这本是值得欢喜的事,但据一份甫公布的调查报告却显示,今年有近8成的大学毕业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台湾《工商时报》社论指出,大学生竞争力滑落至此,高等教育政策的失当,实难辞其咎。
台湾在1996年自校园毕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仅8万多人,十年过去,如今一年毕业的人数竟已高达28万人,这全数是拜广设大学的高教政策之赐。十年之间,岛内大学及独立学院已由67所倍增至147所。如此广设大学,欲使人人有机会念大学的立意固佳,但扩增速度如此之快,水平参差不齐自在预料之中,加以入学考试几无门坎,许多学校只花心思于大量超收学生,从而人力资源的摇篮一夕竟沦为文凭制造工厂,大学生踏入职场由过去炙手可热而至今日四处碰壁,岂偶然哉?
去年具大学学历者的失业率已居各学历之冠,其中初入社会寻职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更升至13%,职场起薪比十年前还低,这些数据说明年轻学子们所以感悟前途茫茫,实非杞人忧天。更令人忧心的是,即令毕业后寻获工作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者也逐年增加,试想大学四年教育未能提升学子们的就业竞争力,这除了让初入社会的学子们心生彷徨忧屈之外,更是国家每年投入逾千亿元高教经费的一大损失,国家财政疲困至今天这个局面,教育资源的浪费,岂能无责?
依台当局“教育部”统计,台湾的高教经费占GDP比重达1.9%,比日本的1.3%、德国1.1%、法国1.4%还要高,台湾十多年来虽不断增加高教预算,但预算的成长幅度终究赶不上大学扩张的速度,多人分饼的结果,自然迫使各大学频频调升学费。近日因应油电价格上扬,大学学费调涨之议又起,学子们怨声连连,家长们忧心忡忡,十年大学浮滥扩张的高教政策让学子们付出高额学费于前,又使其难以觅得合适的工作于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从成本效益分析,广设大学的高教政策实为社会整体资源的虚掷。
社论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指出,台湾今天大学院校每年创造出28万个毕业生,高级人力理应充裕才是,但产业界却年年高呼人才短缺,近八年几乎是年年要求当局开放外国人才来台,这凸显岛内产业人力的供需之间已严重失衡,当局每年耗费逾千亿元经费所培养的高级人力,居然与产业的人力需求有如此大的落差,令人惊讶。学子们固有难伸己志之叹,但企业界何尝无人才难觅之苦,何以致此?主管部门各行其事,八年来除了订定一些短期救急的方案外,何曾为教育百年大计、台湾经济发展大计,一起认真筹划改善之道?
马英九“六三三”的选举承诺,声言要让台湾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达6%、失业率降至3%,人均所得8年后达到3万美元,惟达到这三项目标的关键正在于人力资源的提升。如果教育政策无法与产业政策契合,如果教育政策还是只有“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提升,如果五年五百亿的一流大学预算只会用以扩充硬件建设而无奠定百年基石的雄心,台湾莫说这八年经济成长率达不到6%,再给10年,人均所得也到不了3万美元。
经济学家梭罗(Lester C.Thurow)十多年前即说过:“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决胜关键不在资本,而在于人力的培养与运用。”社论认为,近年全球经济的发展验证了梭罗论调,马英九若廓然有重建台湾经济百年基业的大志,则绝不能仅仅从事一些救急的“扩大内需方案”,必须在教育政策上大刀阔斧,彻底匡正目前这种因循泄沓、没有热情没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尽速成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果能如此,未来当六月骊歌响起时,学子们才不会有忧屈与彷徨之叹,台湾经济也才能获得永续成长的动能。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