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系助理教授林照真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幕,民进党以显著票数落败,立场偏绿的谈话性节目“大话新闻”成为讨伐对象。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于不同频道的电视谈话性节目,肆意地在所属时段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摇旗吶喊,台湾曾有的理性对话与政治辩论等公共价值,早已在意识形态对垒间流失殆尽。各大新闻频道的谈话性节目一直是偏执政治立场的复制者,但这类节目能在违背政治与媒体专业伦理下长存,实在值得台湾社会忧虑。
文章说,在选举竞选活动展开之前,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中央选举委员会”曾先后要求各大谈话性节目自律;“中选会”根据新修正的《选罢法》,规范竞选期间谈话性节目应做到一定的公正性,否则最高可重罚两百万。但回头检视各频道谈话性节目的表现,显然这些主管机构的告诫并未发生作用。
从二月二十三日到三月二十一日竞选期间,各大谈话性节目讨论的主题全都锁定选举,彷佛其它议题都不存在,再一次强化台湾泛政治化现象。为了具体观察媒体表现,本系大一学生轮流观看晚上不同的谈话性节目,并做观察报告记录。这群多数尚无投票权的学生,从电视上学习到的,都是负面的民主教材。
首先可发现平时“一言堂”的谈话性节目,为了避免受罚,虽会技巧地增加一、二个不同立场的来宾加入讨论,但依然连基本的形式平衡都做不到。可以看到这类节目是以强调冲突、劲爆等效果来设定主题,又经常在主题旁加上惊叹号、问号,以逃避可能有的言论责任。由于议题已经偏颇,更让主持人与来宾能在其中高谈阔论、大大表演一番。常见主持人刻意引导、任意打断来宾谈话、或是与特定来宾扮演双簧,为特定立场定调。在竞选第三周以后,距离投票日时间更加逼近,会发现主持人表现日显急躁,不但加入更多个人意见,政治立场比前两周还要明显。
而在来宾邀请上,可以看到极高的“重复率”,每一个谈话性节目都有既定班底,无形中增加特定人士的政治影响力。台湾过于频繁的谈话性节目,创造了怪异的电视评论产业,更制造一群依附节目生存的“名嘴”、或是“资深媒体人”。本应鼓励各界专业人士踊跃参与公共讨论,但追究这些“常客”,有不少是失去舞台的失意政客、学术怠惰的学界人士、或是无法见容于客观新闻理念的媒体人士。如果他们的专业伦理都已是待修学分,如何能在台湾的政治公共领域间下指导棋?但是,在台湾意识形态对峙间,却为这些投机者制造了生存空间。
这样的谈话性节目,让人看了都是直摇头,做为一个媒体公民,更希望能直接投诉。然而,根据向媒体进行意见反映的同学指出,他们透过节目提供的民意申诉电子信箱中投书,不料节目都是以计算机自动回复系统响应,让他们的申诉变成只是与机械进行“人机互动”而已,看不出节目接纳建言的诚意。
台湾已是二次政党轮替,我们需要媒体为我们做更好的政治监督。在今年总统大选胜负底定、各方冷静后,实应针对所有的电视谈话性节目详加检讨,而非仅以“成王败寇”为标准来做为检视。选举结果必然有输有赢,这是民主的常态,如果我们继续放任珍贵的电视公共领域遭人蹂躏,则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会停止,台湾将丧失理性对话的无形资产。到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是输家。
[责任编辑:李杰]